导航菜单

(辽宁省)大连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1月8日)

  积极融入重大区域战略。全面参与辽宁“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建设,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及产能合作。加快建设西姆集团阿尔巴尼亚石墨生产欧洲基地等境外项目,推进中英(大连)先进制造产业园国检中心碰撞实验室等项目建设。积极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深化沪连合作。加强与沈阳、长春、哈尔滨的交流,充分发挥大连在“一圈一带两区”区域发展格局中的牵动辐射作用。继续做好对口支援和帮扶工作。

  (五)强力打造东北亚海洋强市。坚持向海发展、向海图强,建设海洋经济发达、海洋科技领先、海洋治理高效的现代海洋城市。

  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完善海洋经济管理体制机制,优化海洋资源要素配置。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推动海洋渔业、船舶、交通运输、滨海旅游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壮大海洋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清洁能源等新兴产业规模,做大做强海洋金融、资源交易、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办好首届中国国际海洋博览会。加快大连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建设,叫响“海上游大连”品牌。加快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积极申报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高标准谋划长海县高质量发展,努力打造成我国北方独具特色的生态低碳示范岛。

  大力实施科技兴海战略。支持涉海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创新团队建设,争取涉海科研机构、创新平台落户,提升海洋基础性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支持海洋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推动海洋科技企业创新发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海洋人才培养实训和实习见习基地。

  全面提升海洋治理水平。加强海洋生态建设,实施海洋环境综合治理,加大海洋资源保护力度,提高海洋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推进“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和海岸带保护修复,深入打好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加强海洋环境监测和应急能力建设,健全海洋灾害预警监测体系。实施环湾贯通行动,建设风貌独特的浪漫海湾,拓展市民亲海空间,培育“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海洋文化。

  (六)深入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坚持陆海统筹、城乡联动,深化以城带乡、城乡融合发展,形成先导区龙头牵引、中心城区辐射带动、县域经济加快壮大的发展格局。

  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国土空间详细规划编制试点工作,构建“一核四城、四片七组团”的空间发展格局。完善有利于城乡要素合理配置、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缩小城乡差距,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县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区域工业向园区集中,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鼓励发展“飞地经济”,不断壮大县域综合实力。

  持续提升城市功能品质。补齐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短板,实现渤海大道北段、大连北站综合交通枢纽全面完工,推进旅顺中部通道工程,做好地铁13号线二期工程和长春路畅通工程前期工作。提升城市供水保障能力,加快推进域外调水工程。加强城市设计,有序开展城市体检,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和完整社区样板建设,加快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建设。探索城市更新市场化运作路径,加强老旧管网改造,实施201路电车沿线升级改造,完成百亿规模片区类项目落地启动。持续开展拆违治乱和市容环境整治行动,全面清除主城区重点区域违章建筑。加快城市街区景观化、公园化、灯光亮化建设,不断提升城市风貌。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建设高标准农田6万亩,建立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集中推进区1500亩、调控示范区600亩。全面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壮大乡村特色产业,培育数字乡村、品牌农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业,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连现代农业产业中心。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15个、示范家庭农场50个、高素质农民1300人以上,积极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切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完善乡村产业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深入开展垃圾治理、污水处理、厕所革命,实施村内道路硬化400万平方米、农村公路大中修200公里。

  (七)有序实施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筑牢高质量发展绿色屏障。

  统筹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加快建立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政策体系,编制碳达峰行动方案,出台重点行业领域实施方案,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上马。超前布局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等产业项目,确保完成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任务。探索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市场化交易,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

  巩固提升生态环境品质。打好蓝天保卫战,推进大气环境综合治理,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让人民群众看到更多蓝天白云、繁星闪耀。打好碧水保卫战,扎实推行河长制、林长制,推进重点河流水域治理,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打好净土保卫战,有效管控土壤污染风险,推进土壤治理和保护,为子孙后代守护好这片滨城沃土、美丽家园。

  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推动装配式建筑、绿色建筑、超低能耗建筑规模化发展。优化能源结构和交通运输结构,推进公交车新能源化,完善氢能源公交停车场布局,建成英歌石氢燃料公交停车场。优化用地结构,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度。抓好垃圾源头分类投放,创建垃圾分类达标小区和单位。落实全面节约战略,深入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大力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让绿色低碳成为生产生活新时尚。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baogao/db/2445.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