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安徽省)东至县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规划(2022-2030年)

  (2)全面推广绿色节能建筑

  认真贯彻落实《安徽省绿色建筑发展条例》《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等7部门关于印发绿色建筑创建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新建建筑全部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设和运营。加强建筑节能技术管理与服务体系建设,培育发展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示范工程。因地制宜实施既有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绿色改造,推广绿色建造方式、绿色建材应用、合同能源管理及合同节水管理。全面推进全县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工作,培育扶持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研究、设计、咨询等专业服务机构。至2027年,当年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占比达到90%以上,星级绿色建筑持续增加,既有建筑能耗水平不断提高,住宅健康性能不断完善,装配化建造方式占比稳步提升,绿色建筑应用进一步扩大。

  9.2.4培育生态生活方式

  (1)建设节约型机关

  加强能耗、水耗等目标管理,实行能耗统计与能源审计制度,开展党政机关建筑能耗定额管理试点,逐年降低人均综合能耗。提倡办公人员日常办公方式的“绿色化”,使用节电型照明产品,不使用的电子设备要关闭电源,不设置待机或休眠等带电状态。推行绿色办公方式,开展办公耗材的回收利用,减少一次性办公耗材用量,进一步推行“无纸化办公”、利用“互联网+”模式,建立完善统一的政府网上办公服务系统,推广视频会议等电子政务,提倡节约使用、重复利用纸张、文具等办公用品。加大对绿色产品的政府采购力度,发挥政府在绿色消费中的导向和示范作用。政府机关带头开展“反食品浪费行动”和“文明餐桌行动”,坚决杜绝餐饮浪费。

  (2)倡导绿色生活习惯

  综合运用财税、市场和法律手段,激发各类企业生产绿色产品的动力,不断提高绿色产品生产比例。推进产品绿色设计和绿色制造,鼓励使用绿色材料,建立健全绿色产品质量监督体系。严格执行国家关于限制过度包装的强制性标准,限制一次性用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推广可降解塑料袋或重复利用的布袋或纸袋。在绿色标识产品生产、销售和消费全过程采取税收优惠或财政补贴,畅通绿色产品流通渠道,扩大市场占有率。

  广泛宣传适度消费、生态人居等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普知识,将生态文明的理念渗透到适度日常生活消费中来,从一点一滴的生活细节培育绿色生活方式,提倡健康节约的饮食文化,鼓励市民尽量多使用节能、节水器具,积极推进垃圾分类处理,强化资源回收意识,做好生活废弃物的合理处置,如废旧家电回收、垃圾分类回收处理,促进资源的再利用。增强居民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

  第十章 培育独具特色的生态文化

  10.1规划目标

  将生态文明、两山理念融入东至文化,在厚植文化底蕴的同时不断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和全民生态环保意识,赋能区域绿色发展,构建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高质量绿色发展为核心的生态文化体系。到2025年,党政领导干部参加生态文明培训的人数比例达到100%,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满意度达到80%以上。公众对生态文明知识参与度达到80%以上,公众生态文明意识显著提升,全社会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10.2规划措施

  10.2.1推进生态文化发展

  (1)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深入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与融媒体中心融合发展,打造网上理论传播矩阵。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用好东至特色党史资源、红色文化资源,持续寻找老支书精神,深入挖掘治水精神,重点推进东至革命历史纪念馆、东至治水精神展馆建设,打造红色文化实景课堂。实施文明创建工程,推进公民道德建设,持续打造东至好人品牌。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弘扬诚信文化,建设诚信社会。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深入挖掘弘扬东至好家风好家训。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净化网络空间,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强化阵地建设和管理,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

  (2)做好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

  加强华龙洞遗址、东流双塔、陶公祠等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做好东至花灯舞、文南词、大历山的传说、官港民歌、何氏泥塑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守好历史文脉。做好国家、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和管理,提升全县文化资源品质。公布名城名街名村,明确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守住保护底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徽州古建筑保护修缮,确保修旧如旧,保留原貌。设立非遗保护专项基金和非遗传承人帮扶基金,壮大传承人队伍。拍摄专题纪录片,利用互联网加强对徽州文化开发利用的传播推广。

  (3)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做强新型主流媒体,推动县级融媒体中心提质增效。加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推进乡镇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农民文化乐园、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建成东至县博物馆。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推进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组织开展基层题材文艺创作生产,推出具有浓郁东至特色、深受欢迎的文艺作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续挖掘尧舜文化、陶公文化、周氏文化,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提升东流老街的影响力,建成周氏家风文化园。

  (4)繁荣发展文化事业

  全面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提升城市文化魅力。加强文物保护,用足用好文物保护专项资金,推进华龙洞遗址发掘保护工作,建设华龙洞遗址公园。实施革命遗址遗存保护利用工程,持续推进东至木塔红军纪念馆、东至革命历史纪念馆、东至县烈士陵园等阵地建设,保护传承红色文化。加大非遗保护和传承,继续开展非遗“名师带徒”工程,加大对文南词、东至花灯舞、白笏章氏吟诵及官港民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展非遗演出展演活动,提升传承利用水平。加强古镇古村古遗迹保护利用,加强传统文化挖掘保护开发,发展地方特色地域文化。

  (5)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加强文化市场体系建设,加强文化品牌建设,实施文化产业优化升级工程,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以文化制造、影视演艺、文化创意、数字内容等为重点,优化文化旅游产业空间布局,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积极发展信息文化产业,培育发展创意文化产业,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等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大文化产业培育力度。培育农村文化产业,发展适合农村的演艺文化市场。完善现代文化产业市场体系,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力争到2025年,文化产业产值年均增速超过10%。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9558.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