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创业创新服务。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整合社会资源,为农民创业创新提供综合性服务。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遴选一批有经营理念、市场眼光的乡村企业家,建立企业家创业导师队伍,为农村创新创业人员提供指导服务。定期组织与行业协会、相关专业服务机构的对接,为农民创业创新提供研发设计、检验检测、技术推广、市场拓展等行业服务以及政策、资金、法律、知识产权、财务、商标、技术等专业化服务。举办农民创业创新大赛、论坛、沙龙、大讲堂、训练营等各类公益活动。
支持社会化服务组织。按照主体多元、形式多样、服务专业、竞争充分的原则,加快培育各类服务组织,充分发挥不同服务主体各自的优势和功能。鼓励各类服务组织加强联合合作,推动服务链条横向拓展、纵向延伸,促进各主体多元互动、功能互补、融合发展。
五、大力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
(一)基础设施智慧升级
1.加快推进乡村建设提升行动
强化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县乡村统筹,加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引入信息化手段提升管理能力,为水产、旅游等产业发展夯实基础,缩小城乡间基础设施差距,促进乡村人居环境全面提升。
构建农村现代化水利体系。重点推进水阳江、青弋江以及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加快推进小型水库防险加固,完善防洪除涝减灾体系。继续推进港口湾水库灌区工程建设,加快中小型灌区节水改造,提升有效灌溉面积比例。加快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程和农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加强入河排污口管理,改善农村供水条件。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构建农村现代化水利体系。
完善农村交通网络。促进乡村三级公路网络体系形成,继续实施农村公路畅通和扩面延伸工程,重点推进资源路、产业路、旅游路的打通。加强北部圩区和南部山区的道路建设,补齐道路交通短板,夯实产业发展基础。结合信息化手段建立完善农村公路养护、路面巡查制度,确保农村公路路况良好、路产完整、路权得到有效保护全面改善农村客运条件,实现城乡居民出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2.推进数字乡村信息化建设
加强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运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强化与社会资本的合作,加快农业基础设施、装备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落实数字乡村信息化建设,积极发展“智慧农业”。
加快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信息进村入户,提升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加快农村宽带通信网、移动互联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发展。持续实施电信普遍服务补偿试点工作,支持农村地区宽带网络发展。推进农村地区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和升级改造。加快推动农村地区水利、公路、电力、冷链物流、农业生产加工等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推进智慧水利、智慧交通、智能电网、智慧农业、智慧物流建设。
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加快推广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运用,加强物联网、智能装备的推广应用,在种植业、种业、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加工业等领域深度融入光温水自动控制、远程监控等数字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的精准化种植、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打造科技农业、智慧农业、品牌农业。推广病虫害诊断、农业地理信息、畜牧监管、农资生产经营与监管等信息化建设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加强农产品市场监测,完善供求信息预测预警平台。深化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培育农村电商产品品牌。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赋能农村实体店,促进线上线下渠道融合发展。
(二)优化环境美丽宜居
1.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为导向,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深入推进农村环境“三大革命”“三大行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做到既宜居,亦宜游。
加快推进改造项目。继续推进危房改造项目,加强农房建设质量安全监管,做好农村建筑工匠培训和管理,落实农房抗震安全基本要求,提升农房节能性能。开展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强化村庄规划管控么,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节约集约使用土地,加强村庄公共空间整治,清理乱堆乱放,拆除私搭乱建,统筹利用闲置土地、现有房屋及设施等,改造、建设村庄公共活动场所。
促进乡村污水治理。梯次推进生活污水治理,加强城乡生活污水治理统一规划、建设和运营维护,加快镇级污水处理设施及管网延伸工程建设。加快完善农村排污管网,采取生态措施恢复水环境,逐步消除农村黑臭水体。积极推广低成本、低能耗、易维护、高效率的污水处理技术,鼓励采用生态处理工艺。
完善农村环境设施。深入开展农村垃圾治理,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完善城乡一体的垃圾处理体系。坚持不懈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完成农户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优化农村公厕布局,加大厕所粪污治理力度。继续促进秸秆能源化利用设施建设,逐步建立农村病死动物无害化收集和处理系统,合理处置农药包装物、农膜等废弃物,加快废弃物回收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发展规模化沼气和户用沼气。
2.加强乡村风貌打造
统筹规划,建立“点、线、面”三级乡村风貌分区管控机制,结合各村庄生态环境、村居建筑及历史文化条件促进村庄特色发展,全面提升村庄空间形象、打造地域特色美丽村居。
强化乡村风貌分区管控。打造三大风貌分区,从整体上对宣州区庄风貌进行分区控制,形成北部水乡风貌区、城郊田园风貌区、南部山地风貌区三大风貌分区,打造特色鲜明、差异明显的乡村地域风貌。北部水乡风貌区主要结合自然水网,突出水乡特色风貌,城郊田园风貌区结合现代农业园进行风貌塑造,南部山地风貌区突出山地特色及传统村落特色。突出三大界面管控,重点对水阳江沿岸、南漪湖环线、交通干线三大界面进行管控。
推动乡村风貌建设工程。以乡村规划为基础,推广农村建房实用图集,查处农村违法建设,推进规划管理和风貌管控全覆盖,对乡村进行分类整治,引导提升保留建筑风貌,挖掘应用传统建筑元素和乡土建材,分类实施改造建设,提升乡村特色景观,围绕重要界面优化升级各类服务设施,打造重点风貌节点。避免村庄风貌“千村一面”。加大传统村落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力度,把文物保护、文化传承、改善民生、促进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传统村落整体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三)绿色生态两山试点
1.加强生态保护,强化污染防控
着力解决养殖业污染。严格畜禽规模养殖环境监管,将规模以上畜禽养殖场纳入重点污染源管理,进一步优化畜禽养殖生产模式。加强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和水生生态保护,严控河流投饵网箱养殖,推进水阳江、青弋江、南漪湖等水生生物保护行动,确保十年禁渔相关政策有效落实,推进水质净化行动,修复水生生态环境,加强水域环境监测。
有效防控种植业污染。在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的基础上,推进农业废弃物回收和资源化利用,强化对土地、水源污染的监管力度,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坚决做好污染防控工作。
2.坚持绿色生产,践行两山理论
坚持绿色生产,进一步减少化肥、农药用量,继续探索并推广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新方式,坚决做好污染防控工作,优化资源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