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区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一)全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5.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建立健全教师师德教育、宣传、考核、监督相结合的长效工作机制。引导教师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共产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开展“师德师风先进事迹巡回报告”和“师德师风示范校”创建评选工作,以评促建。创新师德教育,继续开展师德师风考核和各类评比表彰活动,发掘师德典型、讲好师德故事,加强引领和感召,弘扬楷模,形成强大正能量。全面落实《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完善师德规范。全面倡导落实教师坐班制,提升教师岗位认知自律及履职尽责意识,着力夯实教师全员教育、全面教育、全方位教育的“三全”育人意识。坚持严格制度规定与日常教育督导相结合,坚持校内外联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加强对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师德师风的监察监督。建立教师个人信用记录,完善诚信承诺和失信惩戒机制。加强师德考核,推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实行师德问题“一票否决”。

  26.推进教师专业发展。深入实施教师专业发展全员提升计划,进一步完善区、镇、学校、教师四级教研与培训机制,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四有”好教师队伍。继续健全教师培训体系,实现培训、教研等部门有机整合,健全完善教师发展机构。继续实施“国培”、“省培”计划和区级专项培训,做实全员培训,常态化开展教师基本功、优质课等区校二级联赛,不断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加强思政、理化生等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及培训。完善县(区)级中小学名师、名班主任、名校长工作室制度。实施“青蓝工程”,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促进青年教师快速、健康成长,建立一支思想稳定、结构合理、业务过硬的青年教师队伍。继续实施中职教师素质提升计划,落实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认定办法,建设好“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搭建校级教师发展平台,大力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加大名师名校长培养力度,培养一批在学校管理、学科教学与研究等方面能起示范带头作用的名师名校长、学科带头人、教坛新秀、“双师型”教师。开展教师专业发展示范校创建,提升学校教师专业培养水平。

  (二)完善教师队伍管理机制

  27.健全教师管理制度。根据繁昌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需要,推进重点专业课教师人才引进工作,构建绿色通道。进一步盘活事业编制存量,优化编制结构,向教师队伍倾斜,落实繁昌区域内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全面推进中小学教师“区管校聘”和“无校籍管理”制度改革。推进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周转池制度改革,加大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统筹配置和调整力度,落实省级统筹、地方调剂、以县(区)为主、动态调配,积极探索应用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周转池制度。落实中小学教师资格国家考试制度,严格教师准入,落实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加强中小学班主任队伍建设,绩效工资分配给予倾斜。积极探索编外用工、事业单位统一登记管理等方式,努力解决教师编制不足的问题。健全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体系,改革和完善教师聘用制度和岗位制度,完善以合同管理为基础的用人制度,实现教师职称评审和岗位聘用的有机结合。加强教师考勤管理。探索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推动校长的专业化、职业化。完善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健全岗位绩效考核,有效发挥绩效工资分配的激励导向作用。

  28.完善教师激励机制。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长效联动机制,完善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制度,保障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水平收入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提高教师社会地位,切实维护教师合法权益,落实和完善教师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政策。完善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总量核定分配办法和内部分配办法,真正以师德表现、工作量和工作实绩进行分配,绩效工资分配向班主任和特殊教育教师等重点岗位、业务骨干和突出贡献的工作人员倾斜。探索职业学校通过校企合作、技术服务、社会培训等所得收入,按一定比例纳入绩效工资分配机制。制定《教育高层次人才引育实施办法(行知计划)》,加大教育人才引进培养力度。深入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全面落实乡村教师各项补助政策,根据繁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增长水平,逐步提高补助标准。建立乡村教师集训制度,落实“定向公费培养乡村教师计划”。对乡村小规模学校实施编制特殊倾斜政策,在培训、职称评聘、表彰奖励等方面向乡村青年教师倾斜,优化乡村青年教师发展环境。

  29.深化教师交流机制。进一步完善教师校长定期交流机制,加大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定期交流力度,合理流动骨干教师,促进校际间师资力量均衡发展。推进教师发展中心建设,统筹管理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建立薪资、岗位、派遣一体化的用人基本制度,积极推动繁昌区师资的合理流动,促进优质师资的高度共享。探索音、体、美等专职教师的区域共享机制,推动走教等多种模式,缓解资源短缺问题。借助城区名校、名师等优质资源,积极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拓展延伸。

  专栏12:教师队伍优化提升工程

  教师专业发展全员提升计划:继续推进“三名工程”和“研训一体化”工作,创新“研训一体化”工作模式。加强与长三角地区名校合作,选派校长、班主任、教师跟岗培训。定期评选县(区)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继续开展教师发展“研训一体化”工作,实施项目引领、团队研修等多种形式的中小学名校长、名班主任、名师成长模式,积极构建选拔、培养、使用与管理一体化“三名工程”梯级建设体系。到2025年,争取在全国优质课评比、省级江淮名师和教坛新星评比上取得新突破。

  盘活教师资源:全面推进中小学教师“区管校聘”和“无校籍管理”制度改革。推进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周转池制度改革,推动繁昌区域内中小学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工作,城镇及优质学校教师到乡村交流轮岗的比例不低于符合条件教师总数的10%。对乡村缺编、老龄化严重、学科短缺严重、学科教学严重薄弱的中小学,探索推进中小学“共享教师”活动,实现区域内优质教师资源的交流共享。

  千名教师大比武活动:实施千名教师大比武活动,全员参与,人人是赛手,个个当评委,月月有比武,年底有展示,在活动中发现并培养学科优秀教师,促进教师在学科教学等方面迅速成长。

  六、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开创教育发展新局面

  (一)深化办学体制改革

  30.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坚持义务教育学校划片、免试、就近入学制度,落实公办民办中小学同步招生入学,均衡分班,全面取消义务教育阶段各类特长生。推进落实省中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方案行动计划,到2023年,全面实施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招生录取办法。贯彻落实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落实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所设定的全部科目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标准》。积极落实省中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稳妥推进中高考综合改革。严格执行高校招生“阳光工程”和各种类型招生及高考加分政策,确保国家教育考试和招生工作的公平公正。

  31.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基础教育要深入推进课程改革,推进减负增效工作,着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习惯。职业教育要以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生产实习实训,努力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建立以素质教育为导向、以推进学校内涵发展主线、全面公正权威的教育教学质量监测体系和科学的评价体系。完善由政府、学校和社会各界参与的学校办学质量多元评价机制,探索委托第三方评价机构独立开展教育评价。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9457.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