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环境风险防控
4.7.1加强环境风险源排查
全面开展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摸清危险化学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危险废物、放辐射等污染源信息。组织开展饮用水源地、工业场地等环境敏感区风险源排查,建立完善风险源数据库和分级分类动态管理平台,深化环境风险源动态管理。
4.7.2完善风险源管控
重点强化对危险废弃物及危险化学品使用和排放企业的监管,加强对医疗废弃物的监督管理,实现医疗废物按时统一收集,由专用的运输工具运至医疗废物处置中心进行处置,减少环境风险。
4.7.3强化突发事件风险防控
完善政府监督管理责任体系,建立健全政府环境风险目标责任制,确保全区不发生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快速处理、妥善应对处置全区境内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设立环境应急专家库,与企业应急救援队加强联系,定期开展应急培训、组织应急演练,打造专业的应急队伍。南陵县经济开发区以及重点风险源企事业单位定期开展应急演练的比例达到100%。
4.8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
4.8.1加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
根据《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指南》及《安徽省生态保护红线》,明确南陵县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并将生态保护红线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制度,推进红线管控。明确生态修复与保育等重要生态区域,以保护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为目标,完善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长乐片区、奎湖省级湿地自然公园、小格里省级森林自然公园、丫山国家级地质自然公园等的基础保护设施建设,新建戴公山省级森林自然公园,构建森林和湿地自然保护区或保护小区,防范本地物种资源流失以及外来物种入侵。
推进南陵县空间规划的落地,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提出城市之间最小生态安全距离,减少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预留环境污染净化空间,缓解城市之间环境污染的相互影响。规划期间严格依照安徽省生态红线划定的要求(范围、管控要求等)进行落实,同时加强县域范围内各类自然保护地的管理。加快南陵县生态廊道建设,构建2 处水体生态走廊:即青弋江水体及 50 米水体滨岸带、漳河水体及 50 米水体滨岸带。以生态廊道为依托,建设生态网络。
4.8.2加强生态建设和修复
(1)加强林木保护建设
全面推进林长制工作体系。到2021年,全面完成林业“增绿增效”行动目标任务,实现林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完成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目标,建成完善的森林安全体系。巩固省级森林城市、森林城镇创建成果,森林村庄达到70个。大力发展林业经济,推进特色经济林、木材深加工、种苗花卉、中药材及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壮大林业经济,构建健康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
(2)加强湿地保护建设
加强河流、湖泊、库塘等生态保护,对扬子鳄保护区长乐片区、奎湖省级湿地自然公园2018年、2019年绿盾行动疑似问题遥感点,进行核实排查,确保创建期整改完成。加快湿地公园建设,积极申报奎湖国家级湿地公园,加快推动奎湖湿地公园基础设施和宣教馆的建设。在奎湖湿地公园要加强日常管护、技术支撑、资金保障等方面的支持力度,设立永久性标牌、标桩、宣传牌,明确保护区范围、界线和保护目标,建立科普宣传牌。确保规划期末,湿地保护面积不减少。
(3)加强外来有害生物防治
全面提升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能力,切实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安全。扎实开展松材线虫病治理专项行动,持续加大松材线虫病防治力度,不断提高松材线虫病防治水平。积极开展疫木采伐、松褐天牛综合防治等工作,严防疫情传播。对外来入侵物种发生的种类、入侵生境、地理位置、分布区域、发生面积和危害情况进行调查,并且开展连续动态的监测,建立湿地外来入侵物种数据库。在城镇和风景区绿化中,引进外来草种、树种必须经过生物安全评估。加快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以防止外来生物乘虚繁衍,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安全。
(4)加强矿山生态环境整治
严格依照《南陵县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16-2020年)》,针对以三里镇境、烟墩镇、西工山镇和何湾镇境内为主的矿山,实施严格监管,确保新建和生产矿山“三同时”恢复治理,不欠新账;建立“政府出资引导,优惠政策扶持,社会资金投入”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新机制,制定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激励机制,逐步推进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的恢复治理。
坚持绿色发展,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到矿业发展全过程。根据《芜湖市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2016-2025年)》,强化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治理。
至2025年,全县绿色矿山基本形成,中型以上规模的矿山基本达到绿色矿山标准,小型及小型以下矿山企业严格规范管理,使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显著提高,矿山得到有效保护,矿区土地复垦水平全面提升,矿山企业与地方和谐发展。
第五章 科学优化生态空间
5.1优化国土开发格局
5.1.1 优化空间管制分区
按照《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南陵县建成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环境对发展的承载能力有限,因此保障县域主体功能尤为重要。按照国家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的要求,通过城乡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土地变化监控,制定空间管制措施,保障城乡区域社会经济环境的共同发展。
(1)适建区
适建区是生态环境敏感性和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等级较低、区域发展优势度评价等级较高的功能小区,是支撑全县经济发展和人口聚集的重要区域。
适建区主要分布于城中片区、城东片区、城北片区、城北片区和高铁组团。
(2)限建区
限制建设区以中生态敏感区为基础,包括一般农田,漳河、后港河、城东水系、洪湖水系、峨岭水系沿线的生态景观带,南部的千峰山土墩墓群及北部的长山墓群的外围风貌协调控制区域,电讯等微波通讯按有关设计规范要求控制的区域以及城市建设发展战略储备空间(如城北片区规划远景预留用地、铜南宣铁路站前组团的控制用地等)。
(3)禁建区
禁止建设区以生态高敏感区为基础,包括永久性基本农田保护区,水源保护区、湿地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河流水体及其沿岸保护带,高压线走廊、天然气输送管线、特高压变电站等安全防护地区等基础设施廊道。
5.1.2 落实生态功能区划
以南陵县自然地理条件、生态系统特征和生态服务功能为基础,结合《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编制大纲》、《安徽省生态功能区划》及南陵县生态环境现状、区域内土地利用方向、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的措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特点,将南陵县可分为中部生态经济发展区、西南部丘陵森林生态功能区、东北部平原水网生态功能区三级生态功能区。
(1)中部生态经济发展区
以南陵经济开发区为主,许镇、弋江、三里等镇工业集中区为补充的区域,地形以平原圩区为主,三里镇有少量岗丘。
主要包括中心生态城镇区、生态工业区。该区重点保护好饮用水源和主要水域功能区,加强城市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防治,改善能源结构,提高城市气化率,减少烟尘排放。合理配置公共绿地,推进城镇间绿色廊道网络的建设。保持适度人口规模和密度,控制各类用地比例,营造良好的生态人居环境。通过自然廊道与人工廊道相间分布的景观格局有效地阻止城市发展所造成的生态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