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重点工程:畜禽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工程
(1)规模养殖场比重提升工程。以适度规模经营为重点,引导养殖大户和家庭养殖场联合组建专业合作社,提高中小规模养殖水平。鼓励发展集约化程度高、农牧结合紧密的全产业链经营企业,着力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深入开展示范创建活动,规范养殖行为,推进健康生产,实现布局合理、建筑规范、装备现代、清洁生产、管理科学的目标。
(2)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改造升级工程。对现有畜禽规模养殖场进行改造升级,围绕生态健康养殖和适度规模养殖,支持畜禽养殖示范场及养殖大户进行标准化生产改造和智能化设施提升,提高生产效率和水平。重点支持改建提升设施装备水平,鼓励家庭农场实行畜禽专业化养殖和种养循环的复合式经营,完善健康养殖的科技服务体系、安全生产体系、信息服务体系、生态环保体系等四大体系,全力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
三、加强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
1. 坚持“预防为主、防控结合”,建立健全上下联动的动物疫病防治体系。县级承担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和防控技术支撑职能;乡镇负责辖区内的动物疫病防控,具体负责实施基层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加强疫病防治队伍建设,提升养殖主体防控能力。完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长效机制,强化监测与预警预报,构建网络健全、队伍稳定、保障有力、处置高效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
2. 健全动物疫情应急与监督体系。健全重大动物疫情应急体系,加强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按规定标准建设疫苗冷冻(藏)库和冷藏运输车,乡镇站配备冷链设施,提升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能力。加强非洲猪瘟、高致病性禽流感、牲畜口蹄疫和高效致病性猪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的血清学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提高兽医实验室检测水平以及应急处置能力,为重大疫病防控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3. 建立健全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机制。进一步完善死亡动物“统一收集+保险联动+集中处理+跨区合作+线上监控”的长效运行机制,完善病死动物的冷链收集体系布局,提升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能力。通过政策驱动,继续提高养殖户自觉处理的积极性,无害化处理给予资金补助,同时享受保险理赔的政策,充分发挥养殖户的责任主体作用,确保死亡畜禽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4. 推进兽用抗菌药物减量化。稳步推进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确保“十四五”时期我县产出每吨动物产品兽用抗菌药的使用量保持下降趋势,肉蛋奶等畜禽产品的兽药残留监督抽检合格率稳定保持在99%以上,动物源细菌耐药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建立完善并严格执行兽药安全使用管理制度,做到规范科学用药,全面落实兽用处方药制度、兽药休药期制度和“兽药规范使用”承诺制度。
5. 重点工程:动物保护工程
(1)疫病净化工程。完善县级兽医实验室疫病监测、附属设施建设,更新相关实验室仪器设备,建设兽医病原学实验室,不断更新相关实验仪器设备;积极开展动物疫病净化和无疫小区建设,充分发挥养殖企业主体作用,分病种、分区域、分阶段实施,通过示范创建,以点带面,逐步推进,促进动物疫病由重点防疫向全面净化转变。到2025年,县内国家级核心育种场,50%省级种畜禽均通过省级或国家级疫病净化评估,鼓励支持有条件规模养殖场有序开展疫病净化评估,同时,积极引导有条件企业开展无疫小区建设。
(2)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中心。建设县级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中心,配套建设病死畜禽集中无害化收集体系。采用化制、炭化等可实现资源利用的无害化方式处理病死畜禽,购置病死畜禽冷冻、加工生产有机肥等设备及收购冷藏等运输车辆。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方式,以及收集、暂存、运输、人员防护等应符合农业部《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技术规范》。
(3)动物防疫服务组织建设工程。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和维护“防风险、保安全、保发展”兽医工作定位,培育区域化、多元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动物防疫服务组织,推进兽医社会化服务。加强防疫主体责任落实,积极推进政府购买兽医社会化服务,逐步把动物疫病强制免疫、环境消毒、样品采集检测、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兽医信息化服务等兽医公益服务事项通过购买服务的形式交由社会化服务组织承担。推进兽医领域供给侧改革,完善动物防疫政策扶持创新服务体制机制。
四、加快畜禽产品加工流通体系建设
全面推行“规模养殖、集中屠宰、冷链运输、冰鲜上市”模式,促进“运活畜禽”向“运肉”转变,促进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支持屠宰加工企业、物流配送企业完善冷链物流配送设施装备,提高冷藏规模,统一流通环节标准,提升流通效率,拓展销售网络。强化动物运输环节防疫管理,建立从事动物运输单位、个人及车辆备案和动态管理制度。推进传统畜禽交易市场改造升级,优化畜禽交易市场在主销区和传统集散地的规划布局,打造区域活畜禽、畜产品集散中心,提升市场功能,提高服务管理水平,突出区域和产品特色。
1. 培育龙头企业。大力实施“双招双引”,优化营商环境,支持畜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重点培育畜禽全产业链发展领军企业成长。以家禽和生猪屠宰场为载体,引导和支持畜禽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家庭牧场、专业养殖合作社、养殖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共同发展,形成利益共享机制。打造知名品牌,重点培育长丰本地特色优质畜禽产品品牌。
2. 优化屠宰布局。以集中屠宰、品牌经营、冷链流通、冰鲜上市为主攻方向,提高生猪屠宰现代化水平,科学谋划牛羊屠宰产业布局。引导畜禽屠宰加工企业向养殖主产区转移,推动畜禽就地屠宰,支持屠宰企业发展肉品深加工和副产品综合利用,逐步解决肉类产品同质化、经营粗放和低水平恶性竞争等问题。到2025年全县冷链物流系统实现区域全覆盖,在县区设置1个一级物流中心,每2-3个乡镇设置1个二级物流集中区,在重点企业设置三级物流集中点,最终建设辐射全县的冷链物流体系。
3. 推进全产业链融合。鼓励龙头企业全产业链布局、全产业链运营,加强同行业间横向联合,积极发展畜牧业产业联盟,形成优势产业集群发展。积极开展畜禽产品电子商务等业态创新、农村服务模式创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品创新,拓展农业多元功能,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体系。大力推广“生产基地+中央厨房+餐饮门店”、“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商超销售”等畜禽产品新型产销模式。鼓励发展畜禽产品电商和开设消费体验店,逐步提高冷鲜肉品消费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