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重点工程:畜禽产品加工流通工程
(1)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建设工程。依托龙头企业,大力实施畜禽产品产地加工工程,改造提升畜禽产品深加工场(厂)基地,重点提升深加工设备、配套建设检验设备、消毒设施、污染防治设施以及病害畜禽产品无害化处理设施。着力发展冷鲜分割肉、调理肉制品、熟肉制品三大类主导产品,建设肉制品生产基地,强化畜牧产品精深加工,增加优质加工品种供给,大力推进畜产品分级、贮藏、保鲜、烘干等初加工。
(2)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工程。推进畜禽副产物综合开发,研发引进动物血液、动物骨骼和动物脏器生化产品科研成果,推动相关产业发展。改造提升加工装备设备水平,提高加工能力水平,推动畜产品加工转型升级,促进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并进,实现产业链、价值链前后延伸融合发展。
(3)屠宰行业转型升级工程。依托规模以上屠宰企业,开展屠宰加工行业转型升级项目建设,改造和更新屠宰配套设施设备、肉品检验设施设备、污水处理设施设备、无害化处理设施设备、屠宰场地及其它相关基础设施设备等。加快培育具有区域特色的畜牧业主导产品,推动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知名品牌。
五、强力推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体系建设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优化畜禽粪污处理和利用模式,促进畜禽粪污低成本、规范处理和粪肥养分高效利用,以用促治打通粪肥还田“最后一公里”,探索畜牧业绿色发展的新路径。
1. 大力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利用设施提档升级。推广节水、节料等清洁养殖工艺和机械干清粪等实用工艺技术,实现源头减量。提档升级畜禽粪污的贮存、处理、运输等设施装备,实现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的提质增效。创新畜禽粪肥低成本、高效还田路径,打通畜禽粪肥还田“最后一公里”难题。
2. 探索构建种养循环和市场化运营机制。通过示范带动作用,按照就近就地利用原则,鼓励养殖场和种植主体流转土地发展种养结合,推广构建以养殖场为核心的粪污自我消纳生态小循环和以种植主体为核心的生态中循环模式。鼓励在养殖密集区建立粪污集中收集、处理中心,探索规模化、专业化、社会化运营机制,密切联结养殖和种植环节,构建以社会化服务为核心的生态大循环模式和运营机制。
3. 大力推进有机肥的推广应用。实施商品有机肥推广应用,调动和提高种植户施用商品有机肥的积极性,推动形成以肥料化利用等为主要渠道的资源化循环利用格局。围绕整县推进工程建设和养分平衡管理需求,全域统筹布局畜禽粪肥还田利用,推动开展粪肥还田利用全链条的养分管理,评价畜禽粪肥还田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为种养结合发展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大力推进畜禽粪肥替代化肥行动,推广畜禽粪肥新产品、新技术。
4. 推进集约型、规模化养殖户粪污沼气发电。依托规模化养殖场建设的大中型沼气工程,大力推广“畜禽养殖+沼气工程+农作物种植”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以沼气为纽带的种养结合,积极促进“养殖主体+有机废弃物第三方处理主体+种植主体”跨主体、跨区域合作的生态循环农业,协调推进特色种植业、养殖业、环保产业等一体化发展。
5. 重点工程: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程
(1)有机肥推广应用工程。实施商品有机肥推广应用补贴政策,建立完善县级补贴制度,调动和提高种植户施用商品有机肥的积极性。大力发展以农用有机肥推广应用为核心的种养循环农业,推进禽畜粪肥就近就地还田利用。支持区域粪污集中处理中心、大型畜禽规模养殖场和有机肥专业化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因地制宜转化利用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加工生产商品有机肥,鼓励农民和合作经济组织积极推广使用有机肥,推动形成以肥料化利用等为主要渠道的资源化循环利用格局,打通农牧结合、种养循环的阻点。
(2)畜禽粪污收储运销体系构建工程。收集养殖主体粪污,为区域处理中心的生物天然气工程、大中型沼气工程、有机肥工程等提供原料,养殖场建设储粪收集池,有机肥厂、生物天然气工程等各单位成立专业化的畜禽粪污收运公司,负责粪污的收集、运输和处理。构建“农户收集、专业处理、公司收购、综合利用”的畜禽粪污收储运销体系。
(3)水肥一体化工程。加快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建立有机肥输运与施用体系,在粮食、蔬菜等农作物种植集中区域建设水肥一体化示范工程。按每亩农田消纳30m3沼液配套建设肥水田间利用工程,配套沼液田间贮存罐(池)、微灌、喷灌或管灌等灌溉系统,购置用于沼液区域转运、联动利用的密闭运输车等。开展田间肥效监测,实现化肥减施增效、有机肥替代化肥和高效节水。
六、建立高水平科技信息技术体系
1. 推动全程机械化。提升畜牧业机械化水平,推进养殖工艺与设施装备的集成配套,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将养殖场(户)购置自动饲喂、环境控制、疫病防控、废弃物处理等农机装备按规定纳入补贴范围,引导养殖场(户)建立健全电子养殖档案,推行信息直联直报。充分利用数字赋能,加速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向畜牧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广泛渗透。鼓励养殖企业开展物联化、智能化改造,着力推动机械化数字化融合,力争畜禽规模养殖场机械化率达到60%以上,大型规模养殖场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
2. 推动整体数字化。围绕管理数字化、主体数字化,优化升级数字畜牧应用系统,以环境控制、精准饲喂、疫病防控、污染治理等为重点,深入推进数字牧场建设,实现养殖、防疫、检疫、屠宰、无害化处理等全环节数据联动和闭环管理,推动5G、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前沿技术与畜牧业深度融合,探索开展“未来牧场”建设。
3. 推动技术集成化。以“集约、高效、优质、低耗”为重点,加强畜牧业标准制修订,加快现代化技术集成应用。发挥科研院所、专家团队作用,推广应用一批先进适用的科研成果和技术模式,加强产学研合作,支持企业建设研究院等高能级平台,提高科技创新和转化应用能力,加强养殖全过程设施装备和技术整合,实现牧场内部一体化管理。
4. 建设智慧畜牧业。建设畜产品安全可追溯体系监管平台,建成实现生产记录可存储、产品流向可跟踪、伪劣产品可召回、储运信息可查询的全县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加大智慧监管力度,加快动物检疫申报、备案、报验、落地报告等数字化、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推进检疫、定点屠宰档案的规范化管理,提升调运畜禽产品动物防疫和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