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2-1 长丰县地理位置和地形图
京福高铁、商合杭高铁在县域设有2个客运站。合徐高速、合淮阜高速、滁淮高速、北三环高速形成覆盖县域的“井”字型高速网,11个高速道口通达便捷。轨道交通8号线、S1线等已经全面启动建设,长丰县即将进入地铁时代。境内交通四通八达,高效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以及省会城市的资金技术人才优势,优质畜产品市场需求量大,发展畜牧业潜力巨大。
3. 经济社会条件
2020年全县生产总值(GDP)659.4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3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76.02亿元,增长2.10%;第二产业增加值265.71亿元,增长9.30%;第三产业增加值317.68亿元,增长4.30%。三产结构为11.50:40.30:48.20,按年末户籍人口计算,人均GDP 81905.00元,比上年增加6542.00元。厚实的经济社会条件为扎实推动“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早日实现“双千亿”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畜牧业发展现状
长丰县主要有生猪、肉鸡、奶牛、肉羊、蛋鸡养殖。2020年全县生猪存栏35.08万头,出栏39.33万头;奶牛存栏0.96万头;肉羊存栏2.75万只,出栏6.85万只;家禽存栏582.00万羽,出栏3037.00万羽;全年肉类总产量8.76万吨、禽蛋4.70万吨、奶类产量1.46万吨;2020年畜牧业总产值32.67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近28.21%。
县域依托合肥立华畜禽有限公司、安徽长风华多种猪育种有限公司、长丰县岗集镇卜蜂种猪场、合肥凤群畜牧有限公司等大型生猪繁育公司的强势带动,打造沿合水、合淮公路从岗集到杨庙、朱巷到造甲约70公里的生猪生产产业带;依托合肥立华畜禽有限公司、安徽省安禽禽业有限公司等禽业企业,打造沿合水公路从下塘到造甲、岗集、水湖形成禽业产业带;围绕双凤经开区的乳制品加工和生猪屠宰加工及水湖家禽屠宰加工项目,打造双凤、水湖畜禽、乳产品加工产业基地,和以造甲、杜集、双墩三乡镇为主的奶源产业区。
图2-2 长丰县畜禽规模养殖空间分布图
三、畜牧业发展基础
1. 区域基础
(1)区域产业基础良好。养殖业是长丰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在推动畜牧业绿色转型发展的同时,积极推进畜牧养殖产业助力乡村振兴蓬勃发展。
(2)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不断推进。长丰县高度重视畜牧业发展,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强,引进楼房猪场、观光文旅奶牛牧场,打造以兽药、饲料为主的安徽龙波科技产业园,保障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制定一系列促进畜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并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纳入政府重点民生工作来推动。
2. 饲草饲料资源丰富。2020年全县农作物秸秆理论资源量75.87万吨,生产青(黄)贮饲料 2万吨,年产饲料43.88万吨。
3. 土地承载潜力大。依据2018年发布的《畜禽粪污土地承载力测算技术指南》,以2020年全县作物产量粪肥氮(N)需求量作为评估土地对畜禽粪污承载力评价因子进行测算 ,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全县粮食作物总产量64.50万吨,蔬菜33.74万吨,油料2.02万吨,棉花742.00吨,水果17.32万吨。按照土地N肥留存率60%计,县域各种作物种植面积粪肥N养分最大需求量约为1.41万吨,土地可承载养殖猪当量(存栏量)约为336.70万头。根据2020年全县畜禽养殖的存栏量折算,全县畜禽养殖存栏量约为65.85万头猪当量,整体畜禽养殖量未超出当地土地承载力,仍有270.84万头猪当量的发展空间。
四、面临挑战
1. 产业链尚需进一步延伸。龙头企业建设亟待加强,品牌化程度偏低。“十三五”期间,县域引进了一批养殖龙头企业,带动了全县规模养殖的发展,但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缺乏,产业化程度不高,一二三产融合不快,品牌建设不强。
2. 养殖业用地受限。长丰县毗邻省会合肥,是合肥的北部门户区。受生态保护红线、禁养区、限养区和空间资源的限制,符合养殖业建设条件的适养区用地少,养殖场选址困难。
禁养区包括:双凤经开区和各乡镇工业聚集区、集镇规划范围以内区域;生活饮用水取水点周围800米范围内的水域、陆域;国家、省、地方法律法规规定需要保护的其它区域。
限养区包括:水湖镇、双墩镇、岗集镇、下塘镇、吴山镇等五个重点乡镇工业规划控制区范围以外至外延3000米范围的区域,其它乡镇工业规划控制区范围以外至外延1000米范围的区域;双凤经开区和各乡镇的集镇规划范围以外至外延500米范围的区域;生活饮用水源地禁养区以外的水域和湖泊水库正常蓄水线以上至周围200米范围内的陆域,湖泊水库的河流入口上溯3000米范围内的水域及其两侧纵深各200米范围的陆域。
适养区:禁养区和限养区以外的区域。
3. 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畜禽粪污收集处理体系尚不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不够健全,畜禽养殖与环境保护压力越来越大。
4. 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严峻。在疫情防控严峻的形势下,防疫力量薄弱、动物疫病防控压力大,防疫体系队伍有待加强。
第三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动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助力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围绕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促进农民增收三个方面,以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畜牧业提质增效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任务,建立以布局区域化、养殖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服务社会化为基本特征的现代畜牧业生产体系,持续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提升全产业链发展。坚持龙头企业“融合发展”的策略,形成上中下游产业紧密相连、各环节有机融合的纵向全产业链。
——坚持提质增效。以标准化、规模化、智能化、机械化、绿色化、循环化为导向,进一步推动产业转型,提高管理效能,全方位提升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