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统筹系统治理,加强生态保护与风险防范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通过森林生态系统修复、生态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公益林建设等工程建设,夯实县域的生态安全基底,健全风险防控与应急处置,着力保障生态安全。
1. 加强自然保护地管护
积极开展自然保护地调查摸底,编制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案,启动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评估,有效处置历史遗留问题,建立健全管理机构和自然保护地体系。以维护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为基本原则,提升百山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庆元国家森林公园、庆元楠木省级森林公园、庆元大鲵国家级水产种质保护区等自然保护地保护水平,推进百山祖国家公园建设成为具有国际水准的生态体验和环境教育基地。以保护和改善保护地生态环境为目的,逐步实现自然保护地基本建设标准化、保护管理科学化、经营利用合理化,同时建立保护地地理信息系统。持续推进“绿盾”等专项行动问题整改和销号,加强自然保护地监管。
2. 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
全面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监管能力。以“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引领区”为目标,以自然保护地为重点,加强区域科研监测、样地建设和资源管护能力建设。全面推进生物多样性资源本底调查工作,配合上级完成物种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和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建立以百山祖国家公园为主体的就地保护体系,加强野生生物栖息地保护,积极建立生态定位站,完善生态监测体系,建设生物廊道。开展迁地保护体系规划,完善迁地保护体系。加强古树名木保护,科学制定“一树一策”保护方案。建立古树名木的专题数据库,实现对古树名木的精确定位和动态管理。严厉打击野生动植物偷猎捕猎、贩卖等违法行为,保障区域内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开展农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强化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等重点区域外来物种入侵管控。
提高公众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通过新闻媒体加大对庆元生物多样性的宣传推广,依托各类宣传推广平台,开展多层次、全方位、形式内容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广泛宣传生物多样性保护知识。开展生物多样性体验基地建设,提高公众保护意识。充分发挥民间公益组织,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志愿者机制。
3. 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
加强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实施重要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加大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坚持开发与保护相结合,持续加强公益林建设管理,提升公益林管护队伍建设。杜绝违规涉林垦造耕地,违法开采矿山对生态系统的破坏。系统谋划废弃矿山修复治理项目,做好废弃铅锌矿生态修复城市公园维护工作。加强河道溪流水生态修复治理,继续推进松源溪流域综合治理等工程建设。持续开展河湖库塘科学清淤,强化淤泥检测、清理、排放、运输、处置的全过程管理,建立清淤轮疏长效机制。加强湿地生态系统保护,采取湿地封育保护、湿地生态补水、生物栖息地恢复与重建等恢复重点湖库、河流沿岸湿地面积,恢复湿地生态功能,推进百山祖自然保护区黄皮中山草甸实施湿地生态恢复工程。全面强化地质灾害防治,强化水土流失治理。
4. 强化生态环境风险防范
加强重点领域环境风险防控。加强重点领域的全过程环境风险管理,加强风险防范制度建设,建立健全联防联控应急机制。制定环境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制度,定期对存在环境风险的企事业单位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定期更新全县环境风险源数据库,对重点单位、重点部位进行监测监控,加快完善自动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加强对全县生态系统状况、生物多样性、生态风险、保护成效的监测评估。开展重点河段、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自然保护区、工业园区等环境敏感区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完善辐射应急预案和配套执行程序,贮备必要应急物资。加强放射性废物和废旧放射源监管,确保废旧放射源收贮率100%。
完善环境风险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全面推进环境应急机构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全县、乡镇街道(园区)的多层级、网格化环境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完善环境应急物资信息清单制管理。及时掌握全县危险化学品、放射源、重点风险源、环境敏感点基本信息和环境应急物资储备现状以及各类污染物质的基本处置方法等信息。建立工业园区应急响应中心,完善各级应急救援预案,建立完善的自动报警系统,并配套必要的应急设备和监测设施。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体系,开展环境质量预报预警。推进企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开展重点行业企业环境风险防控和预警试点示范,健全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监管体系,完善跨部门的环境应急协调联通机制。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强化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提供常态化生态环境风险应对能力。
5. 提升生态示范创建水平
全面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深化生态文明创建,对照创建指标,补齐短板,积极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充分发挥庆元县的生态优势和经济特色,逐步完善城乡一体化环境基础设施,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将庆元县建成生态屏障功能凸显、生态经济绿色低碳、生态环境持续优秀、生态生活宜居宜养、生态制度完善高效和生态文化独特繁荣的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
积极创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生态发展之路,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积极创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着力抓好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建设、提升,努力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着力培育一批以村落、小流域、特色小镇等为单元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典型示范,以示范带动全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家园。
推进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典型基地建设。结合县域突出生态优势,深化拓展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巩固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正确处理好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加快绿色产品和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发展,促进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保持环境空气质量、断面水质质量位居全省前列优势,促进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提升,推动生态文化氛围持续浓厚,争取各项指标均优于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县考核标准,成为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典型基地。
(七)坚持改革创新,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建立健全环境治理的领导责任体系、企业责任体系、全民行动体系,落实各类主体责任,提高市场和全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性,深化改革,健全绿色发展激励机制,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形成导向清晰、决策科学、执行有力、全民参与、治理有效的环境治理体系。
1. 健全环境治理责任体系
明确政府、生态环境部门、企业等各责任主体的责任范围,建立健全环境治理的领导责任体系、企业责任体系、全民行动体系。严格落实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完善生态环境保护领导干部考核体系,建立经济发展“显绩”和碧水蓝天“潜绩”相结合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将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考核结果应用于干部选拔、评优评先过程。深入实施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生态环境状况报告制度。完善企业环保信用评价制度。健全环境治理企业责任体系,严格落实企业污染治理、损害赔偿和生态修复责任。落实企业排污许可管理制度,强化企业持证排污和按证排污。推进生产服务绿色化,依法公开主要污染物名称、排放方式、执行标准以及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和运行情况等环境治理信息。健全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强化社会监督,完善监督举报、生态环境公益诉讼、环保设施公众开放等机制,发挥各类社会团体作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教,引导公民自觉履行环境保护责任,倡导践行绿色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