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浙江省)龙游县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

  提升农村信息网络。进一步优化乡村通信网络建设,大力打造“数字乡村”。推进城乡信息网络互联互通,实现高速光纤网络、5G网络重点村庄、重点区域全覆盖,农村基本实现100M以上接入能力。开展农村“杆线”整治,完成农村“杆线”序化整理。

  (八)强化村庄特色风貌引导

  推进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优化要素配置,因地制宜布局和建设水、电、路、广播、通讯等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网络。坚持多规融合,将村庄布局、人口集聚、环境整治、产业培育、人文挖掘、体制创新、组织建设等农村发展元素作为规划编制和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依据。科学处理生产、生活、生态、文化之间的关系,建成一批体现龙游地域特色、传承地方文化的特色村落。结合村庄建设规划,实施宅基地整理、自然村撤并和旧村改造。强化村庄产业发展引导。

  加强农民建房管理。加强农民建房计划管理,切实保障农民建房用地刚性需求。加强村庄风貌和农房建设引导,完善“村庄布点规划-村庄规划-村庄设计-农房设计”规划设计层级体系。抓好农居规划、审批、建设、管理和小城镇综合整治。完善农房设计资源图库,全面实施农民建房带方案审批和按图施工制度,全面实现农户建房档案信息电子化管理。因村制宜,加强新建农房式样、体量、色彩、高度等的控制,着力打造错落有致的浙派民居龙游风貌,实现小房子、大风貌、大花园。

  (九)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

  持续开展美化、洁化、序化、绿化、净化、亮化等基础性工作。突出“垃圾革命、厕所革命、污水革命”等工作重点,不断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形成常态化、制度化,全域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

  深化“垃圾革命”。深化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进一步完善村庄长效保洁机制,提升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站点规范化管理水平,建立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运行体系,生活垃圾总量实现“零增长”目标,分类处理取得明显成效,农村居民基本养成分类习惯。探索农村垃圾“撤桶并点”工程,在龙南龙北新建大件垃圾处理中心。加强农村工业垃圾、建筑垃圾和医疗垃圾的收集与处理。

  深化“厕所革命”行动。扎实开展农村户用卫生厕所建设和改造,全面实施厕所粪污同步治理,实现农户家庭水冲式卫生厕所基本普及。推进农村公厕、集镇公厕和旅游公厕建设和管理,制定建设标准,优化布点布局,加快提升改造,完善管养机制。按照标识规范、设施正常、服务到位、干净整洁的要求,确保农村公厕“有水、有电、有人管,无味、无垢、无尘、无积水”的要求落实到位。加强景区公厕的布点建设。

  深化“污水革命”行动。完善治水长效机制,深入开展美丽河湖建设,落实河长制湖长制,创建“污水零直排”示范区,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长效运维。

  (十)积极创建“美丽人家”

  深化“美丽庭院”创建。坚持“洁、齐、绿、美、景、韵”六美标准,全面深化“乡韵庭院”“一米菜园”创建活动,美化房前屋后,实现垃圾分类、控制畜禽养殖、引导改墙透绿。打造一批“美丽庭院”示范带,鼓励农户打造“主题庭院”。到2025年,力争全县农村70%的家庭创成县级及以上“美丽庭院”。

  积极创建“美丽人家”。“美丽人家”是“美丽庭院”的升级版。通过“美丽人家”创建,打造由“外在美”延伸到“内在美”的美丽乡村。以庭院居室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敦亲和睦家风美、诚信立德心灵美、助人为乐行为美“五美”为标准,每年评选500户“美丽人家”示范家庭。

  三、实施乡风文明高质量发展行动,加快推进农村文明现代化

  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农村文化礼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为主阵地,培育文明乡村、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激发乡村文化活力,提振农民群众精气神。全面繁荣农村文化,激发乡村文化活力,着力提升农民精神风貌。

  (一)全面提升农民文明素养

  强化思想文化建设。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重要论述的宣传教育,进一步坚定干部群众的理想信念。实施农村文明素质工程,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用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利用各种教育阵地,采取宣讲、报告会等形式,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宣传教育,引导农民群众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发挥微信、微博、移动客户端等网络载体功能,广泛开展“红色文化”学习和理想信念教育。

  营造清朗文明乡风。广泛开展“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等主题活动,深入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婚俗改革,遏制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积极开展以传承好家训、培育好家风、建设好家庭为主要内容的家庭文明建设,活动有效覆盖全县50%以上家庭。深化文明村镇创建,推进农村文明家庭等选树工作。到2025年,力争实现市级及以上文明乡镇全覆盖;县级以上文明村建成率不低于80%,市级以上文明村建成率不低于30%,农村文明家庭占比达70%以上。深入推进农村诚信体系建设。紧扣“衢州有礼”主题,把牢“龙游最美”主线,深入挖掘农村最美人、最美事、最美阵地,广泛开展“立家规、传家训、树家风”“好媳妇、好儿女、好公婆”及“最美系列”等评选活动。发扬乡村优良传统文化守望相助的德文化基因,形成崇善、向善社会氛围,形成人人有爱的乡村文化。

  (二)大力提升农村文化品质

  强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统筹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布局、服务提供、队伍建设、资金保障,推动公共文化资源重点向乡村倾斜,建立健全“精准扶持、重点提升、均衡发展”的农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按照有标准、有网络、有内容、有人才的要求,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多样化。整合宣传文化系统和各部门基层文化服务资源,进一步完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完善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推进、管理运行、内容供给、文化培育、队伍建设、激励保障等机制,实现农村文化礼堂行政村全覆盖,提高文化礼堂运行质量。积极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农村文化礼堂的整合提升。进一步促进实体书店发展,实现实体书店乡镇(街道)全覆盖。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推进乡镇数字影院建设。夯实农村文化礼堂、农家书屋、文化(科普)广场等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建设一批省级农村电影室内固定放映点。进一步整合农村文化宣传、科普教育、体育健身等各类资源,提高农村文化自我发展能力。抓好乡镇(街道)文化干部和业余文艺骨干队伍建设,加强专业领域的培训,为农村文化繁荣奠定人才基础。

  创新农村公共文化供给。深入推进文化惠民,采取政府购买服务、项目补贴、定向资助等方式支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鼓励社会力量投资或捐助公共文化设施设备,加大优质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和服务供给。及时准确了解和掌握农民群众文化需求,制定公共文化服务提供目录,推行“互联网+”文化服务模式,变“菜单式”服务为“订单式”服务。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建设。支持“三农”题材文艺创作,鼓励文艺工作者推出反映农民生产生活尤其是乡村振兴实践的优秀文艺作品。探索建立农民文化理事会机制,推进民办文化机构发展。鼓励群众自办文化,支持成立各类群众文化团队,倡导和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积极开展体育健身、科普和法制文化活动,推动全民阅读进农村。发展壮大文化志愿服务人员队伍。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9143.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