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浙江省)义乌市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十四五”规划

  积极招引国外人才资源。围绕“一带一路”制订人才引进和合作专项计划,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合作,吸引境外毕业生来义就业。搭建外国人一站式服务平台,推动“外籍商友卡”成为全国领先的外国人管理服务手段,推进完成“外籍商友卡”多领域赋能,推广发放具有金融功能的新版商友卡,拓展商友卡“唯一码”应用,实现商友卡“唯一码”与国家移民管理局系统人员编号相统一。完善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制度和人才签证制度区内配套措施,探索建立“外国人服务站”为国际人才提供语言、就业等便利服务,鼓励共享海外专家资源。积极吸引更多国际性机构和组织落户义乌。

  七、坚持打破壁垒、同频共振,普惠共享更高品质公共服务,持续释放一体化发展民生红利

  积极引入和共享长三角地区优势公共服务资源,完善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推进共同富裕新举措,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协同扩大优质教育供给

  提升高等教育联合办学水平。积极推进与长三角“双一流”高校共建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和科研院所,支持社会力量参与举办“小而精”的高水平特色高校,办好中国计量大学现代科技学院、浙江大学“一带一路”国际医学院、复旦大学“一院三基地”。推进长三角智能制造职教集团来义设立分校,发挥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特色打造商贸服务和制造业实训基地、建立产学研联盟,做强做大浙江机电技师学院,与韩、德、日院校推动健康护理、时尚产业等联合办学,成立义乌市职业教育集团。鼓励义乌高校与RCEP国家院校开展学术交流,通过强强联合、中外合作等方式建立(校区)分校或研究生院。

  推行跨区域基础教育共享。深化与上海杨浦区、杭州上城区的教育协作,推进校长、教师等优质教育资源跨区流动和校际共享。吸引长三角高校优质学前教育人才教资源、国内学前教育品牌落地义乌,组建紧密型区域共同体。积极引入上海、江苏、杭州等地中小学国际教育资源来义设立分校或合作办学,支持上海、杭州等高校、科研机构来义设立教育实习基地,共同探索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实现学生和家长负担1年内有效减轻、3年内成效显著,创建成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市、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市。打造“教育大脑+智慧学校”,植入长三角优势学校优质互联网教育资源,推广“互联网+”教育新模式,充分运用数字化手段推进区域和城乡教育资源普惠均衡,探索终身学习型社会,构建未来教育场景。

  (二)共享长三角优质医疗资源

  深化与长三角名医院、名学科、名专家合作。探索共建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医疗卫生资源合作机制,创新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等改革举措,畅通上下级医院、医共体等合作路径,实现高端医疗资源跨区域共享,推进浙大四院双江湖院区、浙江大学医学院第四医院、金华-义乌浙中医疗中心等建设。积极推行“健康大脑+智慧医疗”,开展远程网络会诊、遥感超声检查和远程机器人手术等信息化治疗手段,推进异地就医免备案等医保数字服务一体化,完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争创全国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

  参与跨区域医疗联合体建设。促进健康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加快实现与长三角城市各疾控中心联网互通,协同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即时共享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信息,积极参与重大疫情防治及治疗方案研究工作,提升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对能力。积极组织医务人员赴上海培训,引进上海高层次临床医学专家团队,提升义乌医疗技术水平。

  (三)共推政务服务一网通办

  提升“跨区通办”改革水平。为在义外来人口打造跨区“点单式”政务服务超市,按照“可通尽通”的原则稳步扩大14个省内外互通地区的通办事项范围,推进办事材料和时限“双减”,力争与所有外来人口万人以上地区互联互通。同步利用杭州、上海、南京等办事处开辟在外义乌人“跨区通办”专窗,实现双向跨区服务“无障碍、零距离”。探索推广智能审批,加快实现个人和企业全生命周期“一件事”全流程“最多跑一次”,逐步实现掌上办、网上办、自动办、不用办、上门办。

  融入长三角“跨省通办”。以长三角全面推行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为契机,争取加入长三角地区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试点,探索推进社保卡、医保卡的互通,稳步推进医疗保险代办服务。实现社保卡政务服务事项“跨省通办”,在长三角主要城市公共交通、教育培训、旅游景点、文化场馆等领域“跨省通用”,提升异地居民同城待遇水平。以居民健康和小额支付等场景建设为重点,加快实现政务、商务、金融服务“一卡通用”。推进电商大数据统计试点,一体化推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

  八、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打造长三角花园城市样板,拓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通道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要求,全面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铸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美丽大花园,打造长三角一流国际化城市生态和人居环境。

  (一)擘画绿色发展生态画卷

  加强生态环境联防联控联保。实施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推进跨区域生态环境标准、监测、执法“三统一”制度创新。强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治和重污染天气应对,聚焦源头治理和重要污染物、重点时段管控,确保空气质量稳定优于国家二级标准。推进跨界水体联保共治,实施义乌江、南江水清岸美行动,加强河道跨界断面水质联合监测和数据共享,探索边界联合河长制、湖长制,建立突发性水污染事故联合处置机制。科学推进义甬舟沿线地区水资源优化配置,探索开展跨区域水资源调配和水权交易。加大固废危废污染联防联治,提高固废危废的无害化处置和综合利用水平,加强危险化学品跨界运输管控协作,探索建立区域固废危废利用处置“白名单”机制,高标准建设“无废城市”。推进跨区域环境执法联动和环境风险应急联动,实现跨区域环境监测网络相互开放和共建共享,探索共建排污权、用能权、碳排放权等初始分配与跨区域交易制度。

  全过程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合力构建长三角绿色产业体系,落实长三角统一的绿色制造、能效标准,建成“清洁排放”电镀园、印染园,加快打造绿色工业园区、绿色工厂,实施新一轮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着力构建循环产业链,打造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积极融入长三角碳达峰碳中和示范行动,开展“近零碳”“净零碳”等试点,建成碳达峰碳中和数智平台,实现公共交通新能源全覆盖,推动绿色快递、绿色物流走在全国前列,完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探索碳金融发展路径。全面实施节水行动,大力推进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数字基础设施等重点用能领域节能,积极推动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等创建行动。到2025年全市单位GDP能耗比2020年下降16%。

  (二)打造长三角商旅特色品牌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9115.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