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推动高水平制造创新
坚持高标准、高站位,深入推进制造业创新驱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产业链协同创新,努力打造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1.建设国内一流时尚智造科创中心。衔接全市“一区一廊一会一室”创新平台建设,推动高尖科研、重大平台、特色小镇、创新服务综合体等金字塔创新矩阵布局。依托温州医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温州先进制造技术研究院等研发载体,深化产学研联动,引育国内外高端新型研发机构,建设高能级研发中心。紧扣生命健康等战新产业和传统产业升级创新需求,加快构建应用型实验室集群,谋划建设大罗山省级实验室,设立光电材料和器件应用等实验室。发挥区域高校创新资源集聚优势,加快高教新区“一带三区”建设,扩容提质温州市国家大学科技园,推进肯恩全球教育合作创新试验区等建设。加速落地“一器一园一基金” ,创建数字经济核心制造、服装、鞋革等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健全跨行政区域综合体创新服务合作机制,统筹推进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建设,高水平开展基因药谷、温州数字经济大厦等“塔尖”“重器”布局,构建高能级科创平台支撑体系。到2025年,累计建成15家省级以上众创空间和孵化器。
2.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实施科技企业新“双倍增”行动,构建科技企业“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的梯次培育机制。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继续申报省级研发中心、省级企业研究院,提高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能力。引导规模以上制造企业建立研发中心、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各类研发机构,提升科研投入、人员、成果增长水平。到2025年实现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研发机构、发明专利基本覆盖,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3.5 %左右,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5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2%以上。主动承接省“尖兵”“领雁”“领航”计划,聚焦生命健康和智能装备领域,迭代实施重大科技攻关专项。夯实汽摩配、电气机械两大关键优势产业基础,强化时尚产业研发设计能力。
3.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融通发展。围绕产业链强化创新链,紧盯产业链风险清单、时尚制造核心领域,采取目录引导、揭榜挂帅等方式,攻克“成套装备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等一批“卡脖子”核心关键技术。实施制造业首台套提升工程,认定培育一批首台套产品,加大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新材料等推广应用力度。加快推进世界青年科学家创业园等一批科技项目实施,构建“企业出题、科研院所答题、政府审题”创新研发模式。着力提升眼镜、智能锁产业等创新服务综合体能级,争创服装产业市级创新服务综合体。以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为契机,加快建设科技大市场,打造瓯海科技大市场3.0版,加强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生态。打通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产业创新全流程,强化创新政策供给水平,提升“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联动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效能。
(三)融入“双循环”新格局
积极融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深化对外开放,推动制造业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发展。
1.全方位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深入推进“全区接轨大上海、全方位融入长三角”战略部署实施,促进区域制造业“借智”转型、“借力”升级、“借梯”登高。推动产业链跨区协作,深化与嘉定区战略框架合作协议,推进与上海共建“科创飞地”“产业飞地”等跨区域合作载体,探索“研发在上海,转化在瓯海”合作模式,赋能瓯海制造业高端化、智慧化、时尚化升级。积极参与长三角协同创新,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围绕时尚智造、数字经济、智能装备等优势产业领域,加强主动对接,深挖产业政策、资源、劳动力成本等方面优势,积极承接外溢产业梯度转移,共同绘制精准合作图,搭建跨区域产业链配套体系。
2.科学布局“买全球、卖全球”市场。完善买卖全球市场网络,支持高端要素“引进来”,紧盯世界500强、央企国企、民企500强、隐形冠军等企业,深化开展全球精准合作,推动海内外瓯商回归。着力提升技术消化能力,完善创业就业服务体系。科学推动“走出去”,提升外资使用水平,探索设立境外企业服务中心,落实贸易便利化改革措施。开展“瓯海制造”开拓市场专项行动,培育本土民营跨国公司。积极拓展数字化营销渠道,鼓励建设数字化商贸市场、智慧化现代专业市场。开展线上线下融合营销,打造一批 C2M“超级工厂”,培育一批产业直播机构、网红品牌,建立一批产业直播基地。推广“无接触配送”“冷链宅配”“网红带货”等新模式。
3.构建高水平开放平台。深化温州进口商品贸易港建设,对接浙江(温州)进口消费品博览会,打造瓯海时尚智造的重要展示交易平台。谋划推进一批加工制造型、商贸物流型、科技研发型国际合作园区建设,加大对“一带一路”中乌产业合作园建设扶持,推动企业入驻,支持创建国家级经贸合作区。加快中意国际产业园瓯海分园建设,依托中意(温州-都灵)人才交流合作创新试点城市创建,集中引进意大利创新型企业和技术人才团队,在鞋服、眼镜、智能制造等方面为本地企业提供集成研发设计服务。统筹推进物流平台建设,完善瓯海中心区进口商品物流园、丽岙进口商品物流园、牛山进口商品跨境电商园等配套园区建设,联动空港、海港、铁路,构建链接全球的高效物流体系。
(四)创建“两个健康”样板
全力助推“两个健康”先行示范区创建,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提高中小企业专业化水平,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健康成长一流营商环境,高水平打造民营经济发展标杆。
1.壮大发展龙头企业。实施龙头企业培育工程,按照“龙头带动-配套延伸-整体提升”发展路径,引进和培育一批关联性大、带动性强、控制产业链战略环节的大企业、大集团,着力打造具有“链主”地位的龙头企业阵营。深入开展“凤凰行动”“雄鹰行动”,建立上市企业、龙头企业、高成长型企业等8类企业培育数据库。加快城建集团、朝隆纺织等一批企业上市步伐,加强国家上市新政及香港证交所等境内外上市政策宣传,扩面提质企业股改上市和并购重组。鼓励上市公司利用绿色债、双创债等资本市场工具,拓展直接融资。加大力度扶持优势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延伸上下游产业链,攻克高端技术瓶颈。推动大企业向总部型企业转型,统筹建设一批特色产业总部基地。到2025年,力争培育10家上市企业,20家超十亿元的行业领军企业。
2.升级做大中小微企业。积极开展“雏鹰行动”,实施技术改造、资产重组、盘活存量等举措。梯度推进中小微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实施“隐形冠军”“单项冠军”培育工程,深化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小升规”企业培育。加快小微企业发展,健全“放水养鱼”机制,实施个体工商户“鱼跃计划”。依托产业联盟、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等资源,加强以大带小、整零协同,提升中小微企业协作配套大型企业生产能力,重点培育与时尚智造、数字经济、高端装备等行业关联度较强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深入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进程,鼓励应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创新生产方式和营销方式。力争到 2025年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500家以上,净增“小升规”企业300家以上,入库培育省隐形冠军企业8家以上,省隐形冠军培育企业15家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