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商务发展“十四五”规划

  2.商贸产业规模不断提升

  “十三五”期间,瓯海区消费市场规模持续增长。2020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9.4亿元,是“十二五”期末的1.42倍,近四年年均增长10.0%。其中,2020年商品零售286.6亿元,是“十二五”期末的1.4倍,年均增长9.1%;餐饮收入50.6亿元,是“十二五”期末的2倍,年均增长18.6%。批发产业发展快速,2020年全区22家市场交易额达到251亿元,是“十二五”期末的1.3倍,年均增长7.1%。其中,超亿元市场有9家,比“十二五”期末多4家。月光经济等消费促进平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2020年成功入选省级夜间经济试点城市。

  3.新兴业态发展规模初显

  “十三五”期间,瓯海区商贸新业态新模式加速涌现,发展快速。一是电子商务产业获得蓬勃发展。2020年,全区实现网络零售263.27亿元,总量为“十二五”期末的2倍,年均增长20.9%。目前,全区累计有4家电商园区被列入省级电商产业基地名录,4家电商平台型企业列入省级重点电商平台名录,13个村获省级电子商务示范村称号,34个村获省级电子商务村称号,3个镇获淘宝镇称号。全区活跃网络零售网店1.9万家,排名全市第1。二是消费业态加速创新,以华润万象城等综合体为代表的“零售+餐饮+教育+体验”复合型体验业态不断涌现,以温州花城为代表的商旅文创业态开始兴起,围绕数字消费、健康消费、品质消费等领域一批新兴业态快速发展。三是产业商贸现代化转型,森马服饰列入国家级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企业,1688直播供应链基地等依托专业市场的服务平台加快布局,瓯海眼镜品牌街、瞿溪鞋样设计众创园等工贸结合、产销一体化模式不断创新。

  4.对外贸易发展稳中提质

  “十三五”期间,瓯海区外贸实现稳定发展。2020年,全区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249.94亿元,其中出口额190.04亿元,进口额59.9亿元,分别为“十二五”期末的1.6倍、1.36倍与4.3倍,年均增长4.16%、5.56%、93.82%。鞋类、眼镜、服装、汽摩配、锁等产业出口优势明显,2020年出口额分别达到38.17亿元、27.57亿元、11.67亿元、11.56亿元、4.97亿元。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扎实推进,到2020年,瓯海眼镜、鞋2个集群项目获省跨境电商产业集群试点,并连续三年获评全省A类试点单位,全省仅三家。重大贸易平台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浙闽赣进口集散中心形成规模,建成进口全生态体系。获评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眼镜)、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锁具)、省级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实质性推进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建设。

  5.国际投资合作夯实推进

  “十三五”期间,全区对外投资呈现快速发展态势。走出去形式多样,各行业龙头企业不断加快国际化投资进程,2018年浙江森马服饰单笔海外并购交易金额就达1.1亿欧元。境外经贸合作区夯实推进,乌兹别克斯坦鹏盛工业园获批成为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是全市三个国家级园区之一,鹏盛农林科技农业园为浙江省首批省级境外农业产业园。利用外资发展快速,2020年,全区实际利用外资1082万美元,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同步增长,达到11个,为“十二五”期末的1.8倍。跨国企业培育工作有效推进,全区18家营收3亿元以上重点民营企业列入省级本土民营跨国公司重点培育库进行平台监测和梯队培育,其中13家列入温州本土民营跨国公司100家重点企业名单,培育成功百亿级跨国公司1家,十亿级跨国公司后备梯队1家。

  (二)存在问题

  “十三五”时期,尽管瓯海区商务发展工作取得较大成绩,但仍存在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包括:一是消费商业能级还有待加强,标杆性商业项目孤立发展现象明显,连片高品质商业带开发亟需推进;二是以电子商务、数字贸易为代表的新兴业态发展还较为初级,产销联动体系建设还有待提升;三是强大商贸主体建设尚需加强,平台型、规模性企业偏少,大型龙头企业的网络联动、创新带动、品牌驱动效果亟需建立;四是对外贸易缺乏龙头项目支撑,外贸新业态占比少;五是对外开放的重大平台建设相对缺位,国际投资合作总体规模还较小,标志性的重大引领项目招引亟待突破。

  (三)面临形势

  从国际看,近年来国际形势日益复杂多变,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涌动,全球投资贸易格局、科技创新格局、金融货币格局以及多元治理体系面临重大变革,尤其是中美两国竞争合作态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此环境下,结合新冠肺炎疫情潜在的中长期影响,全球市场需求疲软态势将维持较长一段时间,外需紧缩或成新常态,外向型经济发展面临重大挑战。国际贸易投资规则面临重塑,欧美等国家地区对外资审查趋严,对外投资面临产业与政策限制瓶颈,关税降低、市场开放、知识产权保护、企业补贴削减等领域面临重大压力。利用国际资源障碍加大,优质外资、规模外资进入难度加大。商务领域技术融合与技术创新速度加快,国家间、企业间技术竞争日益白热化、政治化,技术赋能商务发展重要性更趋突出。

  从国内看,“十四五”是中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非常关键的五年,是两个百年建设的交汇期,中国将迈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全面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成为新的历史任务,经济发展将由大向强发展。畅通中国经济循环重要性日益突出,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将作为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现代流通体系硬件和软件建设首当其冲。中国经济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进行转变,强大国内市场建设成为关键突破口,市场竞争加剧,围绕国内市场建设的要素市场化改革、消费促进、收入增长将深入推进。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消费结构升级步伐加快,消费品质化、特色化、精细化特征日趋明显。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与应用对流通与消费产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将加快推进。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多层次的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加速构建,自由贸易试验区、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等平台高质量发展迫在眉睫。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步入全面发展期,区域经济发展将处于从工业化后期向后工业化时期的关键阶段,区域大市场协作整合加速,区域商务发展新目标、新定位、新理念、新思路势在必行。围绕“重要窗口”建设,杭州、宁波等城市将高质量打造新型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与物流枢纽、数字经济发展示范区系列重大平台,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举措将创新出台,制度红利虹吸效应势必加强,区域合作潜力加大。消费能力进一步提升,全省人均收入向2万美元攀升,国际/区域消费中心城市、高品质步行街、夜间经济、智慧商圈等建设加快推进落地。

  从温州看,“十四五”时期是温州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加快建设“我国东南沿海重要商贸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的重要历史机遇期,更是温州迈向万亿GDP、千亿级财政收入、千万级人口新台阶的关键时期。温州作为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和东南沿海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进一步强化,城市空间形态向都市区经济、湾区经济提升发展,都市区协同融合、城乡融合发展进入全面加速期。政府、经济、社会等各领域的一批重量级改革试点全面推进,可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构建。平台建设重要性更为突出,中国(温州)华商华侨综合发展先行区、自贸区温州联动创新区、国家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试区等一批重大开放平台将高质量推进。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8987.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