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互联网+监管”体系建设。树立“大市场、大监管”理念,完善“互联网+监管”平台,全面推进“掌上执法”,加快实现市场监管领域全覆盖、多部门联合监管的常态化。建立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工作机制,加快执法监督数字化改革,推进执法规范化、标准化、智能化,实现对事中事后监管的数字化监督,推动形成“审批—监管—处罚—监督评价”的“大执法”全流程功能闭环。
积极探索信用监管机制的建设。依托省、市、区相关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大力推进行业信用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提升对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科学有效监管能力。
全面提升针对重点领域的监管能力,创新容错激励智慧监管机制。对食品、药品、产品质量、医疗器械、特种设备、危化品等重点产品,建立健全以产品编码管理为手段的追溯体系,形成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的信息链条,强化全过程质量管理和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加快建设精密智能的风险管控平台,推动企业生产安全、交通运输、自然灾害等领域的智慧化监管。面向数字经济产业发展需求,建成集专利、版权、商标、商业秘密“四位一体”综合保护的知识产权管理服务平台,加大对新业态、新模式等创新成果的保护力度。
专栏7 执法监管类项目
专栏内所列项目,是综合考虑了省市层面在数字化改革和数字政府建设方面的相关部署、余杭区的特点和实际需求等多方面因素情况下,确定的重点项目安排,随着数字化改革的深入推进,重点项目层面会进行一定的补充和完善。
城市管理应用。以数字赋能城市管理为主线,初期重点建设余杭数据城管综合指挥平台,持续打造和优化执法、服务、管理、监管“四位一体”的数字化城市管理架构,完善AI视频巡逻、垃圾分类、渣土管理、智慧化停车等核心模块,加快城市感知能力建设,加强新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与推广,整合城市管理信息资源,打通数据互动链路,深耕城市管理智慧化运用,减少城市管理对人力投入的依赖。
四、建设统筹智慧的保障体系,打造全省数字化改革核心技术创新策源地
(一)构筑特色鲜明的一体化应用集成能力
基于省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和“浙里办”“浙政钉”两端,围绕资源复用和应用开发部署、测试发布、运行监管等标准化加工流程,实现应用开发建设和运营管理的一体化模式,强化高频刚需组件综合集成,支持应用快速开发、高效协同,为全区各部门应用建设提供应用集成能力。
(二)构筑创新型的集约化智能化应用支撑能力
基于省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和区级自建子系统,形成“省市继承+区级补充,上下互联+横向贯通”区级应用支撑体系建设运营模式。
加快推进区域特色的应用支撑能力建设,重点推进数字资源管理系统IRS、组件共建共享等领域的余杭特色创新。协助各部门对现有智能组件进行梳理,建立区级一体化智能组件目录,实现共建共享、集约开发,并为省平台贡献本地优秀组件,持续优化数字资源超市的组件归集、管理、应用等核心功能,开通组件需求渠道,构建组件资源供应链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探索创新上架视频算法、语音识别等智能化组件,与雪亮工程和5G物联网传感资源融合对接,实现各类智能化应用的快速开发利用。持续推进“数字资源超市”的海量数字资源的整合工作,整合范围包括基础设施、云资源、数据资源、公共服务组件、应用系统等,进一步打通政务云、数据资源管理平台等底层技术平台,实现数字资源互联互通、互享互用,提升资源开发、复用能力。
(三)全面提升数据资源的共享开放能力
建设完善全区共建共享的一体化数据资源体系,大力推进县级公共数据平台自建模式的试点创新工作。构建公共数据基础域、共享域,复用省市级开放域,为全区数字化改革提供重要数据支撑。加强基础域建设,强化人房企事物等基础数据资源建设,扩大公共数据按需归集和管理范围,将公共数据归集范围扩大到党委、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等机构,将医疗、教育、环保、水电气等行业的社会化公共数据纳入公共数据管理范围,推动社会化公共数据与公共数据的融合打通,实现数据“按需归集,应归尽归”。加强共享域建设,形成全区共建共治共享、数据循环利用的机制,重点建设本地数据交换、治理、共享、数据仓和安全等系统模块,以及区级专题库和镇街数据仓,建立健全数据全生命周期的公共数据安全管理体系。
积极推进公共数据共享治理平台建设,不断探索创新数据应用价值。通过梳理部门核心业务数据、整合全区信息化项目数据、摸排全区数据资产、建立省市数据资源台账等,形成数据资源分布图。加大数据开放应用创新力度,争取国家省市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试点,动员市场主体参加数据开放创新应用大赛,加强基层治理、民生改善、企业服务等领域数据开放。探索建立联合创新实验室,重点推进普惠金融、医疗保险、交通出行等行业数据开放应用,建立健全优秀应用项目跟踪服务和绩效评估机制,推动一批数据开放优秀应用项目落地孵化。在数据资源的集成、治理和应用价值提升等层面,进行创新性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四)全面提升基础设施的一体化智能化水平
全面提升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支撑和数字化管控能力。强化云资源供给能力建设,借助行政区划调整的契机和相关云资源基础优势,全面提升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使用的数字化基础设施服务能力。提升政务云智能支撑能力,为视觉智能、语音图像识别、风险内容识别等智能组件提供算力支撑,赋予业务应用场景“能听、会说、懂你”式的智能人机交互体验。加速电子政务网与运营商5G网融合,加大区内重点单位政务网无线AP覆盖力度,实现公共服务网络与政务外网互联互通。强化基础设施数字化管理,统筹管理区内“一心一脑”“交通小脑”“城市大脑”社会治理和各部门非涉密数据机房设施设备,建设一体化的基础设施运行管理平台,实现网络、云主机、云存储、网络节点、会议终端、视频监控、物联设备的精细化管理,持续提升云资源使用效率。
加快建设一体化的新型城市感知体系。建设5G物联网管理平台,利用已有的政务云、数据资源、应用组件资源和人工智能应用支撑体系,对物联感知设备进行统一接入、统一支撑、数据汇聚、共享调用等,全面获取城市运行感知数据,为数字孪生应用提供数据底座,赋能城市精细化治理,建设物联、数联、智联三联一体的新型城市感知体系。
(五)构筑综合性安全防护能力
高度重视网络安全技术防护体系和常态化网络安全运营机制建设。统筹发展与安全,树立网络安全底线思维,严格落实等级分级保护要求,加快建立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体系、公共数据和个人信息安全保护体系,构建覆盖物理设施、网络、平台、应用、数据的网络安全技术防护体系。建立常态化网络安全运营机制,包括风险预警、巡检自查、应急响应、问题处置、安全策略优化、数据使用状况的监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