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十四五”数字政府建设规划

  (三)建设科学有效的经济治理体系,助力打造全国数字经济先行区

  强化数字分析,构建产业监测分析中心,提升经济智治水平。统筹运用政务大数据、商业大数据和社会大数据,不断整合省市共享数据、企业直报数据、部门摸排数据等,建设经济决策辅助工具,有效预判和处理风险点,提升精准服务产业能力,逐步拓展数据中心在项目协同监管、产业导航、产业链监测、孵化器管理、数字督查、精准招商、人才招引等多个场景应用落地,完善经济治理体系和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全力推动全国数字经济先行区建设。在新技术、新产业、新制造、新业态、新基建、新治理、新机制等方面形成特色亮点,成为全国数字经济先行区,有力支撑数字余杭、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示范区建设。

  创新引领推进数字产业化发展,超前谋划布局一批新兴未来产业。全力支持数字头部企业优化产业生态,推动企业“上市、上云、上规”,数字经济领域科技创新策源能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成为全国数字科技创新高地,在基础技术、卡脖子关键技术领域形成一批标志性创新成果,对全省数字创新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显现。依托人工智能产业知识产权联盟等平台加快打造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核心区,推动之江实验室成为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国家实验室,重点依托之江实验室、阿里达摩院等高能级创新载体,突破机器视觉、生物识别、语音识别、图形图像处理、智能人机交互、类脑信息处理、自主无人控制、神经网络芯片等基础关键、前沿颠覆性技术和算法。依托之江实验室及相关创新企业,开展自主知识产权芯片的研发设计,加快发展类脑计算芯片、高性能计算芯片、人工智能芯片、嵌入式芯片、量子电路模拟器、光电混合芯片等。紧抓杭州创建国际级软件名城的发展机遇,着力推动应用软件企业向基础软件、行业关键软件发展。面向场景应用丰富化,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智能消费电子、数字文创、数字诊疗、智慧城市等五大数字融合新业态。

  加快全产业数字化转型,全面提升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产业大脑等的数字化赋能价值。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数字制造支撑能力明显提升,服务型制造、共享制造加快发展,形成“未来工厂”引领的新智造群体。重点支持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制造等领域龙头企业建设行业级、产业链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资源共享、要素优化配置、资源精准对接,构筑“线上产业链”,探索推进创新药物、植(介)入器械等领域共享工厂建设,依托互联网开展供应链及制造资源共享,打造超级云工厂,赋能区内重点产业链完善。到2025年建成1个以上行业产业大脑、2个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亿元以上企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基本覆盖、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园区数字化服务全覆盖,一二三产业各领域数字化融合应用不断加深,非接触经济、共享经济、数字医疗等各类新业态新模式迸发,在全省乃至全国起到示范引领作用。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加强金融地产等领域风险监测预警与防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构建国内大循环、国际国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保障。

  专栏3 经济治理类项目

  专栏内所列项目,是综合考虑了省市层面在数字化改革和数字政府建设方面的相关部署、余杭区的特点和实际需求等多方面因素情况下,确定的重点项目安排,随着数字化改革的深入推进,重点项目层面会进行一定的补充和完善。

  1.产业发展应用。以实现经济智治水平全方位跃升为目标,初期重点集成经济运行监测、能效监测、投资项目管理、区域空间治理、产业链数据中心“企业码”、平台经济风险防控、“亩均论英雄”等应用和数据,深化市场、资金、人才、技术和服务保障等重点环节场景应用,形成“科学决策、高效执行、精准监管、综合评价”的工作闭环,持续依托数字化手段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2.科技创新应用。围绕余杭数字经济领域科技创新策源能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目标,从创新主体、创新载体、创新资源、创新服务、创新管理等五方面,综合集成省、市科技各类系统,建设创新资源、政策法规、办事大厅、科技监管等模块,形成创新链、金融链和人才链图谱,构建创新孵化、要素分配、成效评价、“卡脖子”技术清单、协同攻关、科研成果交易转化、科技金融支持等创新活动的执行链,推进我区科技创新工作的数字化改革,加强科技资源一体化配置,赋能余杭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3.双循环应用。数字赋能内外贸市场双循环,充分参与全省打造国内大循环的战略支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枢纽,推动内外贸一体化融合发展,结合余杭实际情况进行供应链创新等特色化应用能力建设。应用“市场大脑”,全面分析研判我区双循环运行态势,增强循环畅通能力。加快供应链创新建设,加快发展高端服务业,完善双循环配套保障。

  4.区域协调发展应用。围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我省“四大建设”等重点领域,配合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等系统的建设和集成,谋划实施一批重大平台、重大项目,落实重大改革举措,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协调发展执行链,推动国家战略、省市重大战略更高质量发展。

  (四)建设智慧协同的社会和生态治理体系,打造基层“一网智治”的全省样板

  迭代升级余杭特色的社会治理体系。建成全覆盖、全过程、全天候的社会治理安全风险预警与协同智控系统,实现人工智能技术与社会治理场景的深度融合,建设全省领先的区级数智治理中心,打造社会治理整体智治余杭模式。迭代升级基层治理四平台,加快“基层治理综合信息系统”等项目建设,做全、做强、做实“事件”产生、流转、处置、反馈及监督的全生命周期闭环处置功能,支撑“县乡一体、条抓块统”改革落地。建设数字治理中心,集成已建的相关数字化平台,打造城市治理运营指挥中心,实时掌握“城市脉搏”,实现城市安全监测预警、辅助决策模型、指挥调度全过程闭环管理。健全政府购买、社会投入、公益赞助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运行模式,推进智慧公安、智慧检察、智慧法院、智慧司法、智慧矫正、智慧执行,深化推进“雪亮工程”“智安小区”“智安单位”等建设,健全社会治安综合防控体系,开展数字法律服务,实现法律服务、矛盾化解、法律咨询“网上办、掌上办、指尖办”。

  全面推进城市信息基因库建设。全方位推动城市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公共安全数字化改革,倒逼城市管理理念、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的深刻变革。按照“全时段+全周期+数字化+智能化”的建设原则,以“共享、互联、便捷、高效”为主线,全面推进城市信息基因库建设,创新城市管理智慧化场景应用。加快建设“数字孪生城市”,实现“一个虚拟城市全面展示”“一个智慧中枢辅助决策”“一个交互UI服务三端”的“三个一”目标。

  建设高水平的“三农”数字化管理和决策服务,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构建数字乡村智慧治理体系,通过基础数据集合、数智平台串联和实战场景应用,打破数据壁垒,提升乡村数字化服务水平,破解治理碎片化、低效化等问题,全面提升治理现代化水平。推广应用“浙农码”,创新“跟着节气游乡村”等场景应用,打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数字乡村振兴应用场景典范。以黄湖镇青山村等为试点,围绕“未来村居、未来村业、未来村文、未来村治、未来村民”五大领域,推动就业、文化、救助、养老、旅游等乡村振兴服务场景应用“一端”集成,实现线上服务一键通达,助力打造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未来乡村实验区”。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8890.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