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金融税收支持 鼓励在杭金融机构创新消费信贷产品和服务,进一步完善免税退税体系,创建离境退税示范街区。
3.推进会展经济全面提升。聚焦产业协同,打造与数字产业、新制造业和新消费协调发展的会展经济。围绕电子商务、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具有竞争力的数字产业,打造由综合性博览会和多个特色产业展构成的“1+X”数字会展体系。策划、引进一批5G应用、航空航天、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新能源等产业领域的重大会展项目,打响“杭州制造”品牌。重点提升中国杭州西湖博览会、杭州世界休闲博览会、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中国国际动漫节、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等本土展会国际化水平。扎实推进未来城市实践行动,深入开展高端会展强化工程。培育一批本土会展运营龙头企业,鼓励大型会展企业挂牌上市,推动有条件的企业通过收购、兼并等方式实现集团化发展。建设有竞争力的会展业基础设施。继续提升“四片十集群”会展场馆布局,多方整合资源,加快建设通达会展场馆的地铁、快线、公交等基础设施。积极打造绿色会展、智慧会展。完善周边餐饮、娱乐、购物等商业配套,为会展带动消费创造良好条件。
4.加快完善免税购物体系。加大离境退税政策宣传力度,增加离境退税商店数量,推动湖滨、武林、钱江新城、庆春等核心商圈门店广泛实施退税政策,提升市内离境退税商店覆盖率。优化离境退税服务网点布局,创建离境退税示范街区。推行离境退税便捷支付,推广“即买即退”等便利化措施。制定出台关于免税商品、退税额度、退税办理流程等的政策措施。重点支持萧山机场免税店商品品质提升,继续引入国际品牌,扩大店面规模。支持设立市内免税店。尽量争取居民免税消费额度,提高免税商品购买便利度。
5.打造高端特色消费品牌。着力打造“数智消费•共富生活”品牌,支持国内外知名品牌在杭设立全球性、全国性、区域性的研发中心、营销中心,开设10家以上品牌首店、旗舰店、体验店等,优先支持品牌首店入驻湖滨、武林、钱江新城等重点商圈。以举办世界时尚大会为契机,吸引一批国际高端新品、原创设计品牌在杭首发。支持各大电商平台、新零售创新企业等在杭开设新零售首店、体验店。推动以杭派女装为特色的本土优质原创设计品牌集聚发展,支持四季青服装特色街区产业转型升级,打造“杭派女装、中国时装、世界时尚”之都的重要展示窗口。支持杭州本土品牌参加各类时尚展。依托艺尚小镇、中国美术学院及周边时尚产业资源,扶持一批原创自主品牌在杭首发新品,打响以杭派时尚女装为特色、引领消费潮流的“杭州时尚”品牌。进一步加大对老字号的认定、保护和支持力度,鼓励老字号开设旗舰店、体验店、集成店、“快闪店”等,提升消费体验。
(四)全面提升消费供给质量,满足居民美好生活需求。
1.丰富优质消费供给。招引大型头部商业综合体在各大商圈落地,增强杭州商业地标吸引力。着力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和国际知名商贸企业在杭设立全球总部和区域总部,布局研发中心、运营中心等。支持国内外知名品牌开设门店,加大轻奢潮牌首店、旗舰店等消费资源的引进力度,打造名店名品集聚地。加快推进内外贸一体化进程,鼓励企业对标国际一流标准,提升产品性能、款式设计、工艺水平,引导省内优质产品开拓国内市场。支持老字号品牌深挖文化资源,讲好老字号故事,与现代潮流相结合打造“国潮”品牌,以技术创新、制造升级探索“潮品”开发;鼓励老字号品牌通过跨界融合、创新技术应用等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提升老字号知名度、美誉度。积极培育消费新物种,组织业态创新、模式创新评比,制定相关激励政策,打造潮流消费风向标。
2.提升消费服务保障水平。整合原有城市品牌,评选消费者最喜爱的品牌企业、品牌商圈、特色街区、特色名店,编制分类消费指南。做好亚运会餐饮服务保障工作,完成商贸行业亚运观赛空间和城市国际化标识系统建设任务。充分利用境内境外、线上线下媒体平台,多渠道宣传推广各类赛事、会展、节庆活动。推动入境签证便利化,落实外国人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为国外游客在杭州旅游、消费提供便利。提升消费场所服务人员整体素质,组织开展外语、礼仪、外国文化等方面的基础培训。完善核心商圈、景区、公共交通等场所的外语标识,提升外国游客游购便利度。健全消费维权体制机制建设,推进肉菜流通追溯体系提升改造,完善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形成部门合力,助力打响“满意消费长三角”品牌。
3.建设绿色循环和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持续推进绿色商场创建工程,加大限塑、公筷公勺、光盘行动等工作力度,增强商超、餐饮等消费场所绿色运营观念。建立绿色供应链体系,开展示范、试点建设工作。依托数字技术建立全程可追踪的产品溯源体系。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深入探索“互联网+资源回收”模式,智能推动回收升级,建立再生资源回收、分拣、加工一条龙管理体系,构建完善现代化的资源回收网络,提升资源回收利用效率。鼓励现有再生资源分拣中心进行机械化、信息化改造,提升科学分拣功能,促进资源增值。加强行业宣传,规范市场秩序,营造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和回收秩序。
(五)加快建设数字自贸区,打造制度变革先行地。
1.构建“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辐射带动区”的一体化开放新格局。聚焦数字经济,重点发展数字贸易、智能制造、智能物流、人工智能、金融科技、数字安防、临空服务、生命健康等产业,完善风险防控和处置机制,落实各项任务措施,打造高水平开放、国际化发展、现代化建设的自由贸易试验区。打造联动创新区,将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全域纳入联动创新区,加快与自贸试验区杭州片区实现改革联动、创新联动,率先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政策制度。加快杭州联动创新区主城片区、钱塘片区、余杭片区、临平片区、临空片区建设,优先布局重大产业项目和公共服务平台,开展差异化、特色化改革探索,形成与自贸试验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政策互通、布局统筹的协同格局。拓展辐射带动区,将范围扩展至富阳区、桐庐县、淳安县及建德市在内的杭州全市域,构建与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协同发展机制,充分吸纳改革创新与制度开放的溢出效应,加强创新政策和改革成果的创新推广。
2.全面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完善贸易便利化体制机制。推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标准版功能优化和拓展,探索将服务贸易、“通关+物流”等管理事项纳入“单一窗口”管理,逐步覆盖国际贸易管理全链条。实施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创新国际会展通关便利化举措,简化展品强制性认证免办手续。创新“互联网+口岸”新服务,围绕“数据管住、口岸放开、进出高效、全程可控”要求,探索“数据多跑路、人为少干预、货物快通关、退换更便捷”的新型监管模式。支持杭州医药港建设,争取设立“首次进口药品和生物制品口岸”,推动生物制品、实验动物、实验设备材料的快速通关查验。探索新跨境贸易形态下的跨境支付监管模式和标准规范,开展货物贸易、服务贸易跨境外汇便利化试点,探索开展银行由事前单证审核转向事后审核。提升境内外人员流动便利化水平,推动境外专业人才资质互认,完善签证和居留便利化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