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浙江省)杭州市科学技术发展“十四五”规划

  杭州市科学技术发展“十四五”规划

  为深入实施人才引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全域创新创业体系,积极打造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建设实践范例,根据《浙江省科技创新发展“十四五”规划》和《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精神,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展望至2035年。

  一、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以来,我市深入贯彻国家、省关于加强科技创新的决策部署,全面实施人才引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打响创新活力之城品牌为目标,以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和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为主线,着力落实国家、省、市各项科技新政,持续深化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持续推出科技创新组合拳,持续推进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集聚,“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联动创业创新生态系统取得新突破,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智能制造等创新高地取得新成就,为杭州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1.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持续增强。以科技企业为主体、以新型研发机构为新生力量、以高校院所为支撑的区域创新体系进一步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阿里云、海康、贝达药业等一批科技企业获批建设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获得重大科技项目支持和科学技术奖。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建设通过验收,之江、湖畔、西湖、良渚等四个省实验室启动建设,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2020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投入强度预计达3.5%。全市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73297件,专利合作条约(PCT)国际专利年申请量达2030件,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城市排行榜中,杭州排名跃居第25位。在2018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等组织的首批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估中,杭州仅次于深圳居第2名;在浙江省科技进步统计监测中,杭州科技创新综合实力已连续多年居全省首位。

  2.科技企业培育质效不断提升。基本建成“创客企业—雏鹰企业—市级高新技术企业—省科技型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领军型企业”六级企业梯度培育体系。组织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小微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落实科技企业认定补助、金融支持和发展奖励政策,完善科技企业集群培育机制,鼓励发展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自2015年至2020年,我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从1979家增加到7711家,增长近3倍;省科技型中小企业从6032家增加到14576家,增长1.4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从1212亿元增加到2448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从42.1%增加到67.4%,数字经济、智能制造业成为杭州高质量发展的新优势。

  3.高端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推进。贯彻落实省市集中力量建设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高起点打造创新策源地的战略决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和“名校名院名所”工程取得重大成果,西湖大学、之江实验室、阿里达摩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杭州创新研究院、浙江省北大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初成规模,国家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中电海康集成电路平台(青山湖)等重大科学装置(平台)建设进展较快,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浙江大学国际科创中心、中法航空大学等高端科教平台相继布局,为杭州加强前沿基础研究、谋划争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奠定重要基础。

  4.构建全域创新格局基本实现。以建设省全面创新改革发展试验区为动力,推动全市域创新发展“一张图”“一盘棋”。支持杭州高新区(滨江)设立富阳特别合作区,拓展创建世界一流高新区发展空间;推进萧山临江高新区、大江东产业集聚区和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整合,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在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4城8镇”硬核科技产业平台,加速创新资源集聚与创新活力迸发;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推进各类开发区、科技园、特色小镇构建以科技创新为内涵、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格局。将科技创新率先纳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任务,合力建设G60科创走廊和杭州都市圈,提升杭州自主创新和辐射带动能力。

  5.“高精尖缺”人才引育不松劲。坚持党管人才、政府引领、市场运作的原则,全面落实科研“放管服”改革意见,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人才新政及配套服务细则,接力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创新创业人才及团队引进培育计划,加快建设高端人才落户平台,试行外国人才来杭工作便利措施,形成社会认可度较高、竞争力较强的科技创新生态,海内外人才净流入率连续多次位居全国大中城市榜首,连续10年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

  6.创新创业体系持续优化升级。始终把建设一流科技创新创业体系,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在创新扶持、创业辅导、金融服务、产权保护、审批改革等方面积极先行先试,涌现出阿里系、高校系、海归系、浙商系为代表的创新创业“新四军”,在加快培育科技企业梯队、发展政策性科技金融服务、推进互联网大众创业、增强数字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等方面积累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制度和模式。获评国家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基地城市示范(2015—2017年)第一名。2019年,杭州成功举办全国“双创”周活动启动仪式。

  表1 “十三五”科技发展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序号 指 标 名 称 2015年 2020年规划目标 2020年完成值

  1 全社会R&D经费投入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3.01 3.5 预计3.5

  2 市本级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 5.96 6.0 7.66

  3 人才资源总量(万人) 195.7 250 285

  4 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支) - 30 46

  5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家) 1979 3000 7711

  6 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家) 6032 12000 14576

  7 省级企业研发机构(家) 565 800 1923

  8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 42.1 50 67.4

  9 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数(家) 53 180 394

  10 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9.26 38 70.75

  11 PCT国际专利年申请量(件) - 1231 2030

  12 技术交易额(亿元) 104.6 342 550.08

  13 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 - 10 10

  14 市创投引导基金(亿元) 10 20 26.8

  15 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 7.8 15 17.4

  (二)面临形势。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对科技创新率先部署、专章规划,充分体现党和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省委、省政府深入实施人才强省、创新强省战略,提出了率先建成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实现重要指标“六倍增六提升”的科技创新目标任务。

  相比国内外科技先进城市,科技“硬核”支撑不够有力仍是制约我市“十四五”高质量发展中的突出短板。其一,科技创新基础“先天不足”。一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新型实验体系建设,以及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等关键指标比较落后。其二,创新主体缺乏竞争力。位于产业链顶端、大而强、有持续竞争力的创新型头部企业不够多,高能级研发机构和公共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比较少。其三,科技创新人才集聚遭遇“瓶颈”。建设世界人才蓄水池的创新生态面临激烈竞争,不进则退。其四,数字经济、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重点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量不足,具有较强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不多。其五,加强全市科技创新组织领导、管理服务的体制机制有待深化,统筹推进三大创新高地建设,谋划争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工作机制有待加强。其六,科技创新政策供给的协同性、精准性不高,全面打通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生态链融合发展还有待突破。因此,深入实施人才引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数字变革推进一流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用科技现代化牵引全面现代化建设,既是新时期杭州科技发展的使命担当,也是创新发展勇立潮头的必由之路。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8874.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