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浙江省)杭州市综合交通发展“十四五”规划

  二、完善交通安全基础设施

  强化道路设施安全防护能力,加强路口、路段交通标志、标线科学施划,完善信号配时调整,加强隔离栏和交通诱导显示屏应用,确保人、车、路的协调统一。加大公路、港口、航道、站场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安全设施投入力度,结合“四好农村路”建设提高农村公路安全保障能力,大力实施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危桥改造、隐患隧道整治、渡口改造、渡改桥、过河建筑物通航安全设施配布等。加强客运、危化品运输、大型货车、工程运输车、城市轨道交通、公共交通、重点桥梁隧道等设施设备的基础安全监管,确保城市运行安全。完善道路交通安全运输体系,积极推进公路治超、防汛防台、应急管理等工作;重点加强校车、公交运营车辆、出租车(含网约车)、水上客运和危险品的交通安全管理;强化“两客一危”运输管理,加强多部门联合协同处置能力,实现运输全过程监管和联动。

  三、构建交通安全指挥平台

  构建设施监测预警平台,全面动态排查整治各类风险点和安全隐患,建立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推进机制,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加强部门监管。建立重大交通基础设施(桥隧等)健康监测预警与保障平台,提升“智慧质监+监管”能力。加大道路科技监管力度,强化安全设施建设。构建应急联动指挥平台,完善应急救援预案,推进交通应急指挥平台建设,统筹应急物资储备基地布局,建立全天候通行保障与应急通道。构建交通安全防控平台,建立完善道路交通标签库,汇聚交通相关数据建立数据模型,大力实施ETC治堵战略。

  四、健全应急管理保障机制

  构建预防预警机制,保障交通安全发展,深入落实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工作机制,提升综合交通运输运行监测预警、舆情监测、安全风险分析研判等主动预警防控能力,以信息化推进应急管理现代化,增强预警信息发布功能,建立健全质量问题预警,提高监测预警能力。加快构建高效率、智能化、立体化、快速响应能力强的交通安全应急救援体系,满足交通事故、自然灾害、特殊事件等多情景的救援要求。建立上下联动、水陆空协同、军民融合的综合交通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强化智能应急救援系统和平台构建;依托高速公路应急车道、公交专用道等建立快速化的应急救援绿色通道网络。制定针对特殊情况的禁行、限行、预约出行保障措施;拓展通用航空服务应急救援功能。加强交通专业保障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技术骨干,提升应急保障队伍素质,提升交通专业保障队伍对紧急、复杂、突然情况的应急保障能力。

  专栏十 交通安全应急保障体系发展重点

  保障亚运交通安全顺畅 强化亚运交通组织。设立交通管控区、亚运服务专用车辆、亚运专用车道、亚运临时专用标志、亚运场馆各类人员专用出入口及通道、专用停车场、亚运轨道交通专线列车和亚运常规公交专线等。编制亚运会(亚残运会)交通服务详情方案,重点做好开闭幕式、跨赛区、跨区域等重大赛事的交通组织方案。

  完善交通安全基础设施 加强农村道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千灯万带”示范工程,在穿村镇公路和农村道路重点路段推广来车、弯道会车预警系统,完善标志标线护栏,配套设置爆闪灯、警示桩、凸面镜等“五个一工程”设施,建设升级农村交通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及APP应用,全面推进农村交通管理基础工作信息化。

  构建交通安全指挥平台 构建设施监测预警平台,建立以重点交通基础设施(桥梁隧道等)为重点的健康监测预警与保障平台。

  建成覆盖大杭州圈、主城区圈、重要部位圈的“三圈”货车自动称重报警系统、视频雷达超高预警系统、车脸视频识别系统以及快速路人车闯禁预警系统。主城区出入城口全部建成超高车辆自动感应、自动检测、自动报警及拦截查处体系。杭州绕城高速公路全部建成防追尾提醒系统,有效遏制绕城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发生。杭州市际出入口全部建成,推进视频监控、智能卡口、人脸相机、车脸识别等智能设备建设和数据融合,实现对车辆、驾驶人等管理对象的全覆盖监控。

  健全应急管理保障机制 实施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工作机制。建立上下联动、水陆空协同、军民融合的综合交通应急管理机制。制定针对特殊情况的禁行、限行、预约出行保障措施。

  创新重点领域安全管控举措,建成全方位的安全管控物流运输公共服务智慧平台。

  建设航空应急救援网络建设,支持建德建设空中应急救援国家级基地。

  规范交通运输市场,利用“五位一体”物流基地项目,创新“两客一危”管理模式。

  第九章 环境影响评价

  围绕加快新时代美丽杭州建设、推进交通运输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要求,本规划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到全市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运输服务、行业治理、措施保障的各领域和全过程,合理配置能源资源,稳固生态安全屏障,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水平。

  一、规划实施环境影响分析

  本规划涉及铁路、公路、水路、民航、轨道、枢纽、管道等多种类型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规划实施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资源的占用与消耗、设备设施运行造成的生态影响和环境污染等。“十四五”时期,预计全市新增交通建设用地9.7万亩,通过与国土空间规划的有效衔接,优化存量资源配置,坚持土地利用与交通协调发展,采用土地占补平衡等有效措施,本规划实施对土地资源占用的影响不大。针对交通基础设施运行向周边环境排放废气、废水、噪声和固体废弃物等对局部区域环境质量产生的不利影响,可以通过建设绿色生态基础设施、推广节能环保运输装备和发展集约高效运输组织等予以减缓。

  二、预防和减缓不良影响的措施

  强化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研究制定公路、航道沿线绿化和公路边坡复绿的工作目标和政策措施,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观赏性和抗灾能力,防止水土流失;合理设计项目线位走向和场站选址,注重生态保护,避绕水源地、湿地等生态敏感区和永久基本农田;开展环境恢复和污染治理,做好地形、地貌、土地复垦、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等工作。

  集约化精细化开发利用资源。通过既有设施改造、扩容等手段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尽量减少对土地(海域)特别是耕地的占用,实现对能源、资金、土地和环境等的集约节约利用;大力推广节能环保技术,全面推进清洁能源和新能源车辆应用,提高车船能源使用效率,降低能耗指标;加速淘汰高耗能的老旧车船,减少环境污染;优化交通运输组织结构,提高轨道交通和水运承运比重,积极发展多式联运、甩挂运输等先进运输组织方式。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8872.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