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江苏省)扬州市“十四五”世界美食之都发展规划

  (六)加强非遗技艺传承,振兴老字号,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扬州市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级和数量位于全省前列,但由于非遗技艺保护单位很多并非企业性质,在传承利用方面存在现实障碍。同时,一批饮食类老字号在发展模式、体制机制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非遗技艺传承和老字号复兴,需要创新机制,通过创新创意实现价值保值增值,同时强化美食创意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

  1.明确非遗技艺与老字号复兴思路

  当前扬州非遗技艺和老字号面临着传承人老龄化、技艺消失以及产品缺乏创新等现实难题。基于非遗技艺和老字号面临的困境,一是在政策上给予老字号以保护和支持,将其发展成为现代意义的品牌,从而更好地适应竞争和满足消费者需求。落实《市政府关于促进全市老字号改革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政策意见,推动老字号繁荣振兴、传承保护、改革创新。二是运用互联网思维指导非遗技艺和老字号的传承创新,通过电商让非遗美食产品进入现代消费“主战场”,让非遗美食产品对接新消费,让饮食非遗技艺获得新的发展动力。三是加大对老字号企业发展状态的把握,拓展融资渠道,在技术、资金、运营上给予辅导和支持。

  2.加强非遗美食品牌建设

  加强饮食类非遗技艺与文化研究。组织餐饮界院校专家和企业高管开展研讨,梳理全市非遗美食资源,形成非遗美食数据库。在搜集、挖掘、整合美食资源基础上,由政府主管部门组织饮食文化、餐饮经营、品牌设计与推广等多方面的专家进行研讨,制定扶持计划和发展目标。

  打造本地区非遗美食代表性品牌。结合非遗、地标产品或老字号,选择、发展区域代表性品牌;借助大众传媒和网络媒介,通过公众投票、专家推荐延伸到地方特色系列和经典菜品或宴席,为品牌化包装铺垫,并向周边或全国辐射。

  加强非遗美食文化创意开发与传播。文旅部门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具有扬州美食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文化服务项目和美食伴手礼。在扬泰国际机场、高铁站、扬州站、城市公园、公交站台等公共场所、公共设施建设中融入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体现扬州美食文化特色。

  3.重视非遗美食人才培养

  用新的生产方式、新的科技手段,形成源于传统而高于传统、优于传统的创新产品,引导传统非遗技艺与时俱进,实现非遗技艺传承和老字号复兴。

  提升饮食类非遗传承人的社会地位。定期开展市级及以上大师名师工作室认定,给予政策和经费支持。鼓励和支持在扬普通高等院校、职业技术院校通过开设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修班,以及与相关单位联合办学、办班等途径,加强非遗美食烹饪、餐饮服务等人才培训,提升淮扬菜烹饪技能人才培养能力。

  加强饮食类非遗传承人才队伍建设。推动“扬州非遗美食大师联盟”建设,聘请文旅界专家和餐饮业大师名厨作为骨干成员,开展非遗美食文化、淮扬菜的研究、传承和创新工作。开展名家、名课工程,支持相关院校开设非遗美食相关精品课程,聘请餐饮企业的大师名厨担任专兼职教师。通过支持推动产学合作、校企合作,建立非遗技艺人才实习实训基地和就业基地,推动产学研协同发展,为餐饮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加强饮食类非遗技艺数字化保护。制定饮食类非遗数字化保护业务规范,运用数字化采集、储存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内容与表现形式、演变过程,以及代表性传承人的核心技艺和传承实践情况,进行全面、真实、系统的记录,并建立数据库和网络平台进行展示、传播,实行数字化保护。

  4.建设文化保护区和消费集聚区

  建设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聚区,辐射范围扩展到乡镇,推出展示展演、休闲体验、交流交易、创意研发的功能。

  在文化赋存突出地域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在大运河扬州段沿线等符合条件的村镇、街区或者特定区域,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统一进行规划设计和建设。鼓励和引导县(市、区)、功能区,结合本地资源,在美食集聚区中设立非遗传承保护与展示空间,形成观赏和消费相结合的文化空间。

  在美食街区中展现非遗文化空间。优化东关街饮食文化空间,完善核心美食街区沿街店铺形象设计。围绕非遗饮食文化,增加非遗展演项目、扩大传承人工作室数量、丰富活态展示内容、特色定制和非遗产品售卖等多个功能性区域。常态化地展示扬州传统美食工艺和产品制作流程,增强观赏性、趣味性和参与性。实施康山文化园街区改造提升工程。大力发展夜间经济,推进扬州“三把刀”特色步行街建设,促进美食与旅游融合发展。

  在运河沿线地带培育美食集聚区。打造盂城驿、邵伯、瓜州古渡等一站式美食消费集聚区。推进运河两岸的环境整治提升工程,引入周边美食打卡地的特色餐饮企业;通过招引和培育当地品牌餐饮企业,丰富街区餐饮业态布局,提升街区品质。提供一站式美食服务,改善游客“按图索骥”式的寻味体验。

  5.创新非遗传承方式

  以市场主体带动非遗传承利用。创新非遗传承方式方法,重在让市场主体发挥更大作用。对于保护主体为协会组织的,要逐步过渡到企业主体,市文旅局和市商务局共同制定淮扬菜非遗传承基地,将市级及以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企业中推广,通过认定、挂牌的方式,引导企业自觉主动地参与到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中。

  提升非遗项目活态传承成效。倡导对饮食类非遗和老字号企业开展活态传承,在餐饮企业中将非遗和老字号特色的制作方式和制作过程作为旅游事项进行展示,融入创意元素,彰显项目的体验性、互动性,提升企业经营活力。

  6.加强饮食非遗技艺知识产权保护

  重视饮食类非遗技艺的核心价值。传统烹饪技艺作为历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劳动成果,具有文化性、科学性、艺术性的特点和经济价值。传统烹饪技艺保护既要加强手工技艺保护,还应包括原材料、器具设计与应用等活动和相关知识的保护。

  加强立法保护。以智慧劳动成果作为保护对象的知识产权,不仅在保护传统烹饪技艺方面具有天然的相合性,而且有利于传统烹饪技艺保护的权威性、制度性和国际交流。加强淮扬饮食文化立法保护,通过申请专利或商标等形式完善科学保护和创新传承体系。

  (七)加强餐饮产业体系建设,开展放心消费、文明餐桌建设

  餐饮产业体系建设的目标是以高质量发展为主旨,围绕产业体系和产业链建设,构建产业化、集约化、低碳化、安全化运行体系,优化美食供给,提高美食消费的满意度。

  1.“农餐对接”体系

  以现代食品产业园区建设为目标,建设思路为:一是以打造华东地区“中央厨房”为目标,发挥扬州食品产业园区的硬件和公共服务优势,打造集食品加工制造、冷链物流、工业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化复合型产业园区。二是支持扬州国家农业科技园、扬州大学现代农业科教示范园区、宝应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等招引有实力的企业落户园区,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

  2.餐饮产业化提升体系

  以打造扬州美食产业集团为建设目标,建设思路为:一是引导和支持如东园、冶春、富春等知名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餐饮企业集团;二是支持大型龙头餐饮企业建设物流配送中心和中央厨房等基础设施,加速连锁扩张的产业化发展步伐;三是鼓励支持老字号餐饮企业开展连锁经营业务,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四是组建扬州美食产业集团,形成龙头餐饮企业积极带动,中等规模企业整合联动的美食全产业链体系。

  3.产业链创新体系

  以深挖“+美食”驱动效应为目标,建设思路为:一是发展淮扬菜方便食品、速冻食品、快餐食品,提升知名淮扬小吃、经典菜品和特色原辅料标准化水平,扩大工业化生产规模,全面助力乡村振兴。二是依托餐饮企业中央厨房和食品产业园的研发和产能优势,开发淮扬美食特产(如盐水鹅、咸鸭蛋、酱菜、捶藕、糕点等)零食或文创食品。三是依托中国中医药养生(扬州)示范基地,开发药膳和食疗菜谱,助推养老产业和健康养生产业发展。四是加强产业链企业的招引培育工作。引进一批与现代营养学、生命科学相关的食品科研机构;鼓励餐饮企业开展连锁经营和中央厨房建设;鼓励地方特色美食通过工业化手段“商品化”,将地方农副产品深加工后进入市场。

  4.低碳化运行体系

  以构建美食之都可持续美食生产体系为目标。建设思路为:一是发展绿色节约型餐饮,建立餐饮经营场所“绿色餐饮”文明规范;二是实施“绿色照明”工程,推广使用节能型设备;三是开展餐饮企业绿色宴席、绿色菜单评选奖励活动;四是召集典型餐饮企业制定地方标准,全面实施绿色低碳餐饮企业认证。

  5.安全保障体系

  以打造城市放心餐桌、放心外卖食品为目标,建设思路为:一是继续推广“明厨亮灶”,推动电气化厨房建设,强化餐饮安全风险分级管理;二是推进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防范“地沟油”流入餐桌;三是加强餐饮外卖食品安全监管,对供餐企业和外卖平台实施统一监管。四是搭建餐饮食品生产和消费环节的追溯性数据库,对食材种植养殖、流通储运、食品制作、留样检疫等内容进行常态化的数据记录和跟踪。四是推广餐厅点餐APP,植入每桌就餐客人登记信息,做好用餐台账,延伸消费后的餐饮安全保证,为客人物品遗失、食品安全中毒预防、疾病传染等做好后续备查和跟踪。

  6.文明餐桌推广体系

  以文明餐桌引领城市文明新风尚,建设思路为:一是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杜绝浪费、文明餐饮工程,将氛围营造、监督机制落到实处,重点从社区和学校抓起。二是稳步推进宴会制度改革,科学设计宴会每桌菜肴数量和类型,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氛围,将宴会浪费降到最低。三是引导餐饮企业积极推出半份菜、单人菜,早茶企业面向大众、商务公务等设计不同规格大小的包子。四是在全市所有餐饮单位中倡导使用公筷公勺,将公筷公勺设计获奖作品及时转化、推广和应用。

  (八)强化世界美食之都内外宣传,构建立体化推广体系

  加强扬州世界美食之都传播推广,重在促进淮扬美食文化守正创新,推动扬州美食产业转型升级,增进美食国际交流合作,提高城市国际影响力。世界美食之都传播推广主要包括基地、平台、渠道和技术四类元素,基地以扬州大学东盟教育培训中心、海外中餐繁荣基地等为主,平台主要是各类传媒手段、美食专题片播放平台等,渠道包括线上线下,技术如传统宣传、社交媒体宣传、抖音短视频等。

  1.精心推出世界美食之都品牌传播系列项目

  推出扬州美食传播“八个一”项目。制定扬州市世界美食之都建设标准规范的宣传标准,向社会公众普及表达规范的扬州美食符号,例如扬州世界美食之都LOGO、中英文宣传标语、美食文化符号等内容。制作适合长期传播的扬州美食品牌推广的“八个一”传播项目,包括一个扬州世界美食之都公众号、一批扬州美食精品短视频、一部扬州美食宣传片、一张扬州美食地图、一本扬州美食故事、一系列扬州美食绘本、一批扬州美食旅游精品路线、一套扬州美食烹饪技艺示范光碟。加快推广扬州美食博物馆、美食体验馆、“美食书场”等特色体验项目建设,为游客提供淮扬菜烹饪技艺与非遗项目相融合的艺术体验。

  扩大扬州美食视频传播效应。通过拍摄高水准扬州美食专题纪录片、美食宣传片、美食技艺展示、扬州美食地图等传播主题,向国内外宣传和推介扬州美食、技艺和文化。通过扬州美食推介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电视媒体传播美食、网络平台、美食专著出版物等方式扩大全社会、全民的宣传,扩大扬州美食宣传效应。鼓励和支持各区县地方餐饮行业协会、部门组织相关扬州美食示范店、知名大师、民间传统地表美食通过视频方式增加扬州美食宣传交流、展示和相关培训活动,进一步提升扬州美食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策划拍摄高水准的扬州美食纪录片。借鉴成都、顺德等美食制度的成熟经验。积极与国内主流媒体和新媒体平台展开洽谈合作,对标《舌尖上的中国》《寻味顺德》《川味》等高水准的中华美食纪录片,制作以《扬州美食》为专题的系列专题宣传片,在全国范围内宣传推广扬州美食。以“美好生活从美食开始”为主题,制定一个涵盖全媒体的整体宣传计划,每年开展联合国“可持续美食烹调日”宣传活动,让更多的市民参与到创意城市建设中来。

  2.拓展世界美食之都传播的平台与渠道

  发挥扬州美食代表性传播基地的作用。发挥和运用好教育部、外交部成立的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烹饪艺术培训基地、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在扬州大学设立的首家海外中餐繁荣基地,重点承担和落实与“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东盟、非洲和阿拉伯世界的美食交流与合作计划。文化和旅游部、商务部设立的饮食类非遗人群和老字号研培基地,借助各类培训项目加强扬州美食的国内传播与交流推广。江苏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江苏省淮扬菜产业化工程中心,开展扬州美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传承、保护和弘扬工作,在文化建设上为城市发展发挥支撑作用。

  依托国际传播新媒体宣传矩阵策划系列主题活动。依托市外办推出、江苏省首个由外事系统策划发起的海外新媒体矩阵“Find China in Yangzhou(在扬州感知中国)”国际传播新媒体矩阵,加大淮扬美食面向国际社会的宣传力度。借助于扬州国际传播新媒体矩阵将在境外社交媒体平台上线,并实现主要境外社交媒体覆盖的优势,构建扬州城市美食形象素材库,将扬州旅游、美食、人文等文化和旅游资源进行系统性分类整理,结合国外受众的信息需求及思维习惯,向海外介绍扬州的历史底蕴、生态美景、文体活动等重要信息;注重美食文化展示与传播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强化视觉效果,以图文、视频、互动H5等多媒体形式,精心设置话题议程,以国际视野发现扬州美食的特色与魅力,用国际化表达方式和规律讲好扬州美食故事。

  拓展与驻外领馆使节推介扬州美食。扬州世界美食之都建设需要借助全球华人的力量,通过拓展和加强与驻外使领馆合作,面向欧美、中东、东南亚、日韩、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开展“扬州美食世界行”宣传和推广活动。鼓励和支持扬州传统老字号知名企业走出去,精心实施迪拜世博会中国馆冶春餐厅项目,全方位展示淮扬菜文化和扬州城市形象。

  综合运用各类自媒体宣传手段。拓展和创新扬州美食全方位传播渠道,综合利用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今日头条、百家号、企鹅媒体平台、网易号等综合传播方式。积极推进短视频传播形式和内容的自媒体传播渠道,打造一批以抖音、快手、微视、西瓜、火山、秒拍、美拍等为主的短视频宣传媒介。积极倡导扬州世界美食之都建设示范店企业,利用各类直播平台,加大对扬州经典美食的营销与推广,扩大淮扬美食的宣传效应。

  3.构建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传播推广体系

  构建全民传播、多媒介传播的协同机制,调动公众各种感知器官的综合认知传播方式,将扬州美食文化的味美文雅、色香温润、传承创意传播给世界。推进自媒体时代扬州美食文化国际传播,实现突破时空限制的更加及时快捷的实时传播。

  发挥本地各类传媒的集成效应。利用扬州电视台、扬州日报、扬州晚报、各类户外广告等途径,通过电视媒介、电台广播、淮扬美食电视挑战赛、美食记忆、美食作家专栏、淮扬美食车载广告等不同形式、不同表现内容和方式,大力宣传扬州世界美食之都建设的主题和内容。综合利用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今日头条、百家号、企鹅媒体平台、网易号等综合传播方式。同时,统筹运用好扬帆、扬州发布、扬州商务、扬州文旅、扬州旅游营销中心等各类本地自媒体平台,确保信息的统一性、真实性和权威性,提升信息传播的质量和效率。

  加强扬州世界美食之都微信公众号建设。通过扬州世界美食之都微信公众号,发布扬州美食相关资讯,尤其对扬州美食的地理坐标、名菜名点、名店名厨、名宴名家以及饮食产业规划与设计进行系统化的推介和宣传,积极搭建淮扬美食体验课堂,为国内外的消费者提供权威、生动、可参考的扬州美食推介平台和环境。在膳食科普、饮食文化、饮食风俗民情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设计,扩大世界美食之都微信公众号的影响力。

  倡导以各类短视频方式宣传推介扬州美食。一是推动入选扬州世界美食之都示范店的名店企业有计划有规划地推出美食短视频宣传和传播扬州地道美食。二是通过“扬州美食抖音挑战赛”等方式,积极倡导和鼓励全民创作扬州美食短视频,通过竞赛遴选高品质、高人气、高流量的扬州美食短视频创作人,给予宣传表彰和奖励。三是鼓励和支持县(市、区)组织当地美食示范店、知名大师、民间传统美食通过视频方式强化宣传展示、培训交流活动,进一步提升扬州美食影响力和竞争力。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综合协调

  1.组建专门机构,加强组织领导

  组建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专门机构,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商和推进世界美食之都建设工作。

  建立健全领导和协调机制。发挥扬州世界美食之都建设领导小组作用,综合协调不同部门和组织,统筹领导和推进全市世界美食之都建设工作。强化世界美食之都建设促进中心的组织协调职能,积极研究世界美食之都建设顶层设计,协调推进创意美食产业发展和载体建设,承担创意美食宣传推广和对外交流活动,负责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秘书处及其他世界美食之都城市沟通联络。

  构建全市联动治理架构。各县(市、区)、功能区和市相关部门(单位)成立相应机构,与扬州市世界美食之都建设促进中心对接相关事务。促进中心统一组织和协调世界美食之都的建设工作,并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和举措,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形成共建共治共享发展格局。联合城市各类创意领域的机构、企业、大学及社会组织,共同组建扬州“美食创意联盟”。搭建线上线下活动平台,鼓励公众参与,构建政府、社会、个人的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推动创意网络目标的实现,共享世界美食之都的建设成果。

  2.加强执行监管,优化发展环境

  构建世界美食之都建设综合监管工作机制。按照“统一领导、属地管理、各司其职、权责一致”的原则,根据各有关部门工作职能,建立综合协调、部门联动、分工协作、统一行动的世界美食之都建设综合监管工作机制,形成联合执法合力,提高市场监管的权威性、有效性和一致性。规范美食市场秩序,对食品安全管理、商业预付卡管理、餐饮行业规范等领域进行人大立法,对食品安全、商业诚信领域“零容忍”,切实维护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美食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建立市场综合监管联席会议机制。制定美食市场综合监管年度方案,建立综合监管长效检查机制,定期召开美食综合监管工作会议并开展日常联合检查。在节假日、重大节庆活动、旅游旺季等重要时段,由综合监管办公室联合成员单位开展专项联合执法检查和专项整治。建立美食市场投诉联合处理机制,实行首接负责制,综合监管办公室及各部门在首次接到各类投诉和案件后,立即受理,不得拒接,涉及多个部门的,由综合监管办公室统一协调相关责任部门进行联合处理。

  3.综合构建美食产品体系,协调推进美食工程

  开展多元化美食产品体系建设工作。面向不同消费层次和类型的受众,围绕高档饭店餐饮、餐饮老字号、茶馆酒吧、早餐店、快餐店、小吃店、乡土餐饮等面向不同消费层次的餐饮业态,大力推广淮扬美食产品系列。强化质量和品牌建设,为市民和不同类型游客提供全方位的餐饮服务体系。

  实施全民食育工程。大力推进淮扬美食文化进社区、进景区、进校区。“进社区”重在加快实施美食文化共享计划,建设居家养老餐桌,举办美食进社区活动,让民众共享美食创意成果;“进景区”让游客深切感受扬州美食的魅力,以体验和认同来推广扬州美食;“进校区”让扬州美食成为中小学生重要实践课程,传承与发扬扬州美食技艺与文化,培养动手能力和城市文化的认同,推进全民食育工程。

  (二)完善要素供给

  发挥“美食+”效应,系统整合扬州市域内特定的时间、空间、产业等美食要素,完善美食要素供给,通过美食产业融合带动区域产业整体发展。

  1.完善美食空间要素供给,实施美食要素的“全域空间”整合

  实施全域覆盖和城乡共享的要素供给体系。全面整合扬州城乡美食资源,构建城市和乡村各类主题的美食要素体系,形成美食空间重点突出,类型各异的美食空间架构。如扬州“三把刀”高品位美食文化街区、“东关街—国庆路”美食文化休闲区等,实施美食要素的“全域空间”覆盖与整合。

  打造“扬州美食地图”。构建扬州市区不同板块、不同乡镇、不同景区和度假区、不同街区的特色美食空间。拓展美食消费新空间,既有以趣园、扬州宴等为代表的世界美食之都示范店及示范店(特色类),也有众多的乡土美食,形成“以点串线,以线串面”的美食空间分布格局。

  2.完善美食要素时间供给,营造“四季扬州,四季美食”品牌

  打造四季全时性美食的引爆核。通过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的美食产品解决方案,应时而食,结合不同食材和烹饪技法,针对不同季节创作节气菜菜品,营造“四季扬州,四季美食”“扬州二十四节气美味”的品牌。

  推动夜间消费的提档升级。针对工作日与节假日、白天与夜间不同时间段,通过美食产品的开发,尤其通过夜游、夜秀、夜市的打造,大力推动夜间消费,实现“全时四季美食”的效果。

  3.完善美食产业体系,加快新业态、新模式和新项目建设

  提升“+美食”的综合效用。以扬州美食资源和美食文化为基础,将美食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进行融合,形成新的美食产业或业态,通过资源整合与新业态培育,打造极致的美食休闲体验。通过“+美食”,融合其他产业结构形成融合发展,如与乡村相融合的传统乡土美食、与文创相融合的美食文创体验、与教育相融合的美食研学旅游、与艺术相融合的文艺高品位美食体验、与演艺相融合的美食文化演艺、与文化相融合的主题文化美食线路(红楼宴、盐商家宴、莲藕美食宴等)等。

  强化线上线下联动的业态集成。顺应线上外卖、智能餐厅、定制私房菜等消费需求的升级以及新技术的加持,关注健康餐饮、老年餐饮、社区餐饮、休闲餐饮、外送外卖、半成品售卖、O2O等在内的餐饮业新业态。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发展,推动扬州传统美食产业转型,创新美食新业态,加强餐饮业产业链体系的构建。

  强化文旅项目对美食的融入。结合餐饮产业、文旅产业优势,充分发挥各类政策的导向作用,整合社会力量,组建招商智库,吸引优质餐饮产业、美食旅游、特色文旅产业项目。推进餐饮产业集聚集群,创建美食特色文旅小镇,推进扬州餐饮产业和文旅产业转型升级。

  (三)强化政策集成

  1.强化政策扶持,实施督查考核

  加大资金投入。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美食产业做大做强、美食品牌传播、美食技艺传承创新、美食文化交流合作、美食教育培训等项目,各县(市、区)、功能区和市相关部门要制定具体的扶持政策。

  落实目标责任。将世界美食之都建设目标任务具体化、项目化,分解到各市级部门和各县(市、区)、功能区,纳入年度综合考核,通过督查考核,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让市民和游客共享建设成果。

  用好奖励措施。奖励达到限上入库标准的餐饮企业注册企业法人。市级财政对年度新增餐饮入库企业给予一定额度的奖励扶持,已入库企业降低其行政事业性收费及服务性收费。

  2.建立信息平台,吸引社会资本

  建立产业融资信息管理平台。搭建集餐饮企业、餐饮人才、美食产品、餐饮新技术与设备的信息沟通和共享平台,建立餐饮优质项目数据库,加强美食产品和融资项目的宣传推介,帮助餐饮企业资金需求与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资方向实现对接。

  积极实施金融创新政策平台。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广泛参与餐饮项目、美食旅游项目建设,构建多元化融资格局。引导金融机构对列入国家或省市文化发展规划的餐饮产业、美食文化产业项目的重点项目优先给予信贷支持。通过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与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合作,扩大对中小餐饮企业的担保贷款规模,鼓励金融机构依托餐饮或旅游文化产业园区,探索发展中小文化企业联保联贷产品。

  积极争取各类社会资本。出台餐饮产业规划指引,落实财税优惠政策,扶植餐饮产业发展,以统一的标准、规范的流程,科学合理地评估尚未进入市场的美食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商业价值,为餐饮企业银信贷、股权融资、项目融资提供支持。积极吸引多元化的社会资本参与餐饮产业、美食文化产业建设,鼓励符合条件的餐饮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根据餐饮企业的自身条件和资本需求情况选择不同的融资方式。大力发展多元化的餐饮产业投资基金,推动扬州美食旅游、餐饮新品牌孵化。

  3.健全政策体系,加强政策保障

  构建系列政策体系。针对美食企业、美食产品、美食宣传、美食人才等内容,构建财政、金融、土地、人才等系列政策体系,加强政策保障。

  强化政策措施保障。健全和完善美食传承人保护、美食书场和美食展示场馆建设,加强美食文化生态保护,扶持民间力量参与保护等政策措施,加大对传统美食保护传承的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设立美食创意产业发展基金,在技艺传承、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企业“走出去”等给予支持。

  加强专业人才保障。大力发展烹饪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加快形成与淮扬菜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支撑体系,鼓励职业院校面向社会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和创业培训,开展餐饮服务行业类相关职业(工种)第三方技能等级认定,着力培养一批高技能烹饪人才。开展面向市民、专业厨师、海内外美食爱好者等不同群体的多元化培训,也为包括特殊人群、低收入家庭在内的民众带来增收机会。

  (四)创新体制机制

  1.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推进体制机制改革

  强化扬州市世界美食之都建设促进中心的职能。以市场化改革为主线,处理美食之都建设过程中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市场决定美食资源配置,充分发挥美食类社会组织的作用,推动更多服务事项、建设项目向市场开放,支持社会资本有序参与美食之都重点工程和项目建设。

  以体制机制改革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坚持美食市场公平竞争,加强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净化美食市场发展环境。坚持问题导向,解决美食企业反映的突出问题。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持续推进美食企业“放管服”改革,提供便捷化服务举措,激发美食企业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潜力,为实现美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打造美食消费标志空间,营造城市环境氛围

  打造多主题的美食消费标志空间。打造高水平、国际化的世界美食之都展示馆,全方位呈现全球世界美食之都的魅力与风采。扩大和丰富现有淮扬菜博物馆的面积和功能,建设集展示、体验、消费于一体的现代化、高水准淮扬菜博物馆。发挥大师工作室作用,开展系列美食文化交流、会议和培训活动,集聚知名餐饮企业,成为全面展示宣传淮扬菜文化的窗口。打造不同主题的美食文化消费空间,培育美食市场主体。

  以国际化眼光培育市场主体。在全市的招商引资活动中嵌入美食展示和推广内容,服务全市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瞄准食品行业国际巨头,赴发达国家和地区开展食品产业招商活动。加强同国内外知名旅行社合作,围绕美食开发热门线路和精品项目,推进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积极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年会和“美食之都”网络会议,踊跃参与城市间合作交流项目,在网络城市的框架内考察合适的海外城市作为友好城市发展对象,扩大扬州在海外的“朋友圈”。

  持续营造城市环境氛围。加大对扬州世界美食之都LOGO的宣传推广力度,在机场、高速入口等设置推广牌。在主要商业街区、人群聚集地带策划和呈现主题文化景观。在城市、美食、旅游等各类推广活动中,放映美食形象宣传片。除积极参加创意城市网络相关活动之外,借鉴成都、顺德、澳门等美食之都建设的成功做法,每年定期在国外重点城市开展宣传推广活动,扩大扬州美食国际影响。对标《寻味顺德》《川味》等高水准纪录片,策划拍摄高水准的扬州美食文化纪录片,开展好各类短视频活动等。

  3.加强标准研制,提升行业发展质量

  完善标准研发体系。加强美食行业标准研制,提升行业规范化服务与管理水平,鼓励教学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和餐饮企业开展深入调研,围绕菜品制作、店面运营、连锁发展、服务要求等方面参与研制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鼓励有关社会团体和企业自行研发标准,制订出台提升全市餐饮行业和美食旅游相关的规范服务与管理的行动方案。

  加强食品检测与清洁生产。建设餐饮食品可追溯制度,搭建食品安全检测平台,引进先进科研院所及联合实验室的检测技术,为扬州食品加工企业提供欧盟食品安全检测服务。推进餐饮服务单位“全电厨房”试点,探索餐饮产业节能和清洁生产模式,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估提供实践案例。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uadong/8765.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