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条 城镇开发边界内零星工业用地发展指引
规划园区外、城镇开发边界内的零星工业用地在符合各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可按照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天津市双城中间绿色生态屏障区规划(2018—2035年)》等政策文件要求,引入没有污染排放、环境影响轻微且清洁化、绿色化水平高的相关产业项目。
严格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要求,严格控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工业项目建设。对规划工业用地用途已调整但五年内暂不实施的区域,可实施工业技术改造和智能化升级项目。
近期到2025年,城镇开发边界内零星工业用地仍可享受各类产业政策。远期至规划期末,按照全市统一部署,基本完成零星工业用地向园区内搬迁集中。
第四章 明确发展方向,提升产业能级
围绕构建“113”产业发展体系,优化重点产业布局,以产业链为抓手,强化串链补链强链,以链成群,以群固链,形成可持续发展空间布局,引导产业规模化、集群化、特色化发展,着力提升产业发展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第28条 高端装备制造
(1)发展目标。打造百亿级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建设国内领先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2)发展重点。把握智能制造时代机遇,融入天津市智能制造发展大格局,发挥清华高端院等科研院所创新支撑作用,重点发展轨道交通、航空航天、机器人等智能装备制造。
(3)空间布局。东丽经开区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航空装备等产业;华明高新区重点发展轨道交通、电力装备、机器人等产业;临空经济区重点发展航空装备等产业。
第29条 新材料
(1)发展目标。培育千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新材料生产高地。
(2)发展重点。立足东丽产业基础,从差异化竞争、平台化发展角度出发,以新技术、新模式赋能传统材料产业,引入平台型企业,支持科研院所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重点发展先进钢铁材料、先进焊接材料和前沿新兴材料。
(3)空间布局。东丽经开区重点发展前沿新兴材料、先进焊接材料等产业;华明高新区重点发展前沿新兴材料等产业;滨海重机工业园重点发展先进钢铁材料等产业。
第30条 新一代汽车技术
(1)发展目标。打造百亿级新一代汽车技术产业集群,建成北方重要的新一代汽车技术产业示范基地。
(2)发展重点。瞄准汽车轻量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趋势,依托东丽区汽车产业创新平台和开放场景的先发优势,重点发展智能网联汽车系统集成和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构建新一代汽车技术产业生态。
(3)空间布局。东丽经开区重点发展智能网联汽车系统集成、传统汽车核心零部件、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等产业;华明高新区重点发展智能网联汽车系统集成等产业;滨海重机工业园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等产业。
第31条 生物医药
(1)发展目标。构建百亿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打造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高地。
(2)发展重点。紧抓“健康中国2030”“互联网+医疗”等发展机遇,充分发挥东丽湖生态优势,立足中科院苏州医工所等创新平台资源,依托东丽经开区医疗器械产业园和华明高新区医疗健康产业园等空间载体,重点发展高端医疗器械、智慧医疗设备两大领域。
(3)空间布局。东丽经开区重点发展高端医疗器械、智慧医疗设备、生物医药制造等产业;华明高新区重点发展高端医疗器械、智慧医疗设备等产业;东丽湖重点发展智慧医疗设备产业。
第五章 完善保障体系,支撑产业发展
强化基础设施配套保障,提升园区配套服务设施供给水平和服务质量,守住生态保护和安全生产底线,构建安全发展长效机制。围绕“走创新强区之路,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主线,在园区配套、产业升级、招商引资等方面,进一步健全体制机制,加大政策支持,强化要素保障,确保规划有序实施。
第一节 健全园区及周边地区配套保障
第32条 公共服务保障
加快园区产业服务设施建设,吸引研发创新、成果转化、检验检测、知识产权等服务机构,集聚人才、资本、技术、数据等高端要素,提升园区服务市场化、专业化、平台化水平。
健全园区及周边地区教育、医疗、人才公寓、商业、金融、娱乐休闲等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建设水准,补齐园区公共服务短板,推进居住、就业、服务和游憩等空间融合,打造集生产生活于一体的高品质产城融合区。
第33条 交通运输保障
强化天津滨海国际机场、军粮城高铁站等综合枢纽对园区的服务功能,落实“轨道上的京津冀”战略,提升军粮城高铁站内外交通衔接效率,实现东丽与京冀主要区域节点城市便捷联通,强化对产业集聚和带动辐射的支撑保障作用。
以轨道场站为核心,强化轨道交通系统对产业空间发展的支撑作用。完善道路网络,对接双城干线路网,全面提升城市道路交通运输效率,为园区产业发展、物资流通、人员流动提供保障。
第34条 物流服务保障
以天津滨海国际机场、公路、铁路等为依托,加快构建功能体系健全、空间布局合理、资源利用集约、要素高端高质、区域统筹协调的物流产业空间布局。充分利用公铁汇集的基础设施优势和现有产业资源优势,探索发展以“物流+互联网+大数据”创新物流园区运作模式,助推区域航空枢纽和中国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