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北京市)北京市昌平区“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健全土壤风险管控体系。严格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深化耕地分类管理,根据土地用途变更、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评价和农产品质量监测评价结果,动态更新耕地分类管理清单,对拟开垦为耕地的未利用地、复垦土地等,组织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纳入分类清单管理。安全利用类耕地产出的食用农产品“产出一季、检测一季”;严格管控类耕地实施用地性质变更、控制使用用途等措施,不再种植食用农产品。开发建设过程中剥离的表土,单独收集和存放,优先用于土地复垦、土壤改良、造地和绿化等。采取适宜本地且易推广的安全利用措施,开展耕地土壤污染修复试点,逐步减少安全利用类耕地面积。推进设施农用地、果园用地和林下经济林地分类管理,加强对安全利用类和严格管控类农用地管理,制定受污染果园用地安全利用计划并落实,加强设施农业用地土壤和农产品协同监测,保障食用农产品安全,土壤环境质量不下降。

  严格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完善关停企业原址用地筛查、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风险评估、风险管控、治理和修复、后期管理等全过程环境管理体系。合理规划受污染地块土地用途。鼓励将“疏解整治促提升”行动中腾退的短期内无实施计划的地块划为战略留白用地。强化受污染地块“入口”管理,动态更新关停企业原址用地筛查台账;督促用途变更、用地属性变化等的地块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更新污染地块名录,鼓励提前开展调查评估、风险管控及修复。强化受污染地块“出口”管理,对暂不开发利用或现阶段不具备治理修复条件的受污染地块,制定风险管控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加强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内的地块管理,督促实施风险管控、备案修复方案并开展效果评估。

  持续推进土壤环境监测。健全土壤环境监测网络体系,统筹土壤环境监测市控土壤环境监测网、地球化学元素调查网、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长期监测网、园林绿化用地土壤环境监测网,优化监测点位布设,开展新一轮土壤环境监测,共享监测成果。开展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工业园区、固体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和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等周边土壤环境监测。积极开展包括典型设施农业土壤在内的农用地土壤环境调查。

  强化部门信息共享和联动监管。加强疑似污染地块、污染地块空间信息与国土空间规划 “一张图”管理,动态更新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受污染地块等空间信息,推进在规划许可、不动产登记等重要环节中的实际应用。完善部门联动监管机制,防止污染地块未开展或未完成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即投入开发建设。加强各部门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数据共享,强化监测工作系统性。

  强化监管执法和应急。完善执法监管体系,通过日常监管、专项检查、联合执法等方式,切实加强监督执法,严厉打击土壤环境违法行为。提升突发环境事件土壤应急处置能力,防控突发环境事件造成土壤污染。

  (二)强化固废污染防治,努力打造“无废城市”

  推动生活垃圾减量、分类及回收处理处置。以绿色生活方式为引领,促进生活垃圾源头减量。通过发布绿色生活方式指南等方式,引导公众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践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加强白色污染治理,落实“限塑10条”,强化餐饮、快递等六大重点行业的减塑力度,到2025年,全区快递网点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胶带。推动公共机构无纸化办公。以餐饮企业、酒店、机关事业单位和学校食堂等为重点,创建绿色餐厅、绿色餐饮企业,倡导“光盘行动”。

  进一步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体系,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提升农村地区生活垃圾收运能力,健全生活垃圾处理长效机制。提升阿苏卫垃圾焚烧发电厂运营及管理水平,确保达标排放。整治非正规垃圾堆放点,到2025年,农村地区非正规垃圾堆放动态清零。不再新建原生生活垃圾填埋场,现有生活垃圾填埋场主要作为垃圾无害化处理的应急保障设施使用,确保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100%。稳步提升厨余垃圾处理水平。

  加强生活垃圾回收处理处置。健全源头交投网络,鼓励采用上门有偿回收可回收物的方式引导居民养成可回收物分类习惯,未采用上门回收的,在生活垃圾分类固定桶站合理设置可回收物收集容器。居住小区(村)结合生活垃圾分类驿站设置可回收物交投点,不具备条件的设置临时交投点或流动式收集车,定时定点回收。合理设立中转站,具备条件的镇(街道)至少设置一处可回收物中转站,承担辖区内包括废纸、废金属、废玻璃、废塑料、废织物、大件垃圾等在内的低值可回收物托底回收工作。到2025年,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7.5%。

  加强工业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构建绿色制造体系,通过推行绿色设计,提高产品可拆解性、可回收性,有毒有害原辅料减量或替代、改变生产工艺或制造技术革新、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等方式,推动工业固体废物源头减量。推进工业固体废物分类回收和综合利用,确保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为100%。严格控制增量,全面摸底调查和整治工业固体废物堆存场所,逐步减少贮存处置总量。建立工业固体废物管理体系,搭建工业固体废物智慧管理平台,动态统计工业固废废物种类和数量。

  提升建筑垃圾源头减量及资源化利用水平。摸清建筑垃圾产生现状和发展趋势,加强建筑垃圾全过程管理。对施工工地的建筑垃圾实施集中分类管理。加强拆违治乱后建筑垃圾的处理。提升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能力,开展存量治理,推广建筑垃圾再生产品利用。

  推进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推进畜禽粪污、农田残膜、农村垃圾等废弃物全量资源化利用。以规模养殖场为重点,以建立种养循环发展机制为核心,加强畜禽粪污就近就地综合利用。推广普及标准地膜、生物可降解地膜、机械化捡拾回收,推进地膜源头减量。以回收、处理等环节为重点,提升废旧农膜及农药包装废弃物再利用水平,逐步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农户参与的回收利用体系,到2025年,农膜基本实现全回收,地膜残留量实现负增长。按照“谁购买谁交回、谁销售谁收集”原则,探索建立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奖励或使用者押金返还等制度,对农药包装废弃物实施无害化处理。推动园林绿化垃圾进行资源化处理。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b/8219.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