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北京市)北京市西城区“十四五”时期基本公共服务发展规划

  (一)完善住房困难家庭保障机制

  加强保障房房源筹集建设,通过新建、改建、收购、长期租赁等方式筹集公共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房房源,增强保障性住房供给能力。动态调整保障房准入标准,切实解决“夹心层”家庭、老年家庭和新职工住房困难。完善公共租赁住房租金及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加大宣传市场租房补贴政策。完善保障性住房后期管理机制,确保被保障家庭各项社会服务及时全面落实。

  (二)统筹保障专业人才居住需求

  注重住房保障政策向专业人才倾斜,以配租公共租赁住房为主,配售共有产权住房、发放人才租房补贴为辅,按照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妥善处理符合首都功能核心区定位的专业人才住房需求。加强保障性住房的租金管理、运营管理和监督管理,对房源、设备设施状态及时巡查,确保公共租赁住房合规使用。不断优化保障性住房的配套设施,加强区域公共服务建设,保障生活品质。

  (三)推动疏解腾退与住房保障相结合

  积极扩大“申请式退租”试点范围,统筹考虑拟进行“申请式退租”地块的历史文化、租户构成、周边市场租金标准等多重因素制定“申请式退租”方案,争取优质房源优先向核心区“申请式退租”家庭倾斜。直管公房腾退后依据北京历史文化街区风貌保护与更新设计导则和老城房屋修缮技术导则开展恢复性修建。推进平房腾退房屋后期利用,探索改善平房区人居环境的路径方法,推进建筑共生、居民共生、文化共生的“共生院”模式,适当引入新文化、新居民,在实现老城保护的同时进一步促进职住平衡、促进城市更新。

  (四)持续推进“老旧小区综合整治计划”

  有序推进简易楼、筒子楼等危旧住宅的安全排查、整治修缮、腾退拆除与改造更新,积极开展外墙保温、上下水管线等专项整治。统筹实施老旧小区服务设施短板补足,加大规划土地、立项、管线改造、财政等政策创新力度,大力提升住宅品质与环境质量。探索建立公众参与老旧小区改造新机制,通过民生工程民意立项,集中解决公众普遍关切的重点难点问题。着力破解老旧小区物业管理难题,提升业委会(物管会)组建率、物业服务覆盖率、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率,到 2025 年实现物业服务覆盖率100%。

  九、促进高品质生活便利服务供给

  着眼新发展阶段人口规模、居民需求的新变化和新特点,以社区为规划实施单元,优化生活性服务网点布局,持续完善社区便民服务网络和运行机制,为居民群众提供多元化、精细化、个性化、智能化的生活服务。

  (一)推进便民商业服务网点建设

  多渠道突破便民商业服务资源瓶颈。利用腾退空间、闲置厂房打造便民生活中心,支持中小型便民服务综合体升级改造,协调推进国有房屋优先用于便民商业服务,推动驻区单位进一步开放共享资源。优化平房区社区生活设施布局,遵循“十五分钟生活圈”标准和“大分区、小混合”原则,通过地区合作共享、行业跨界合作、服务功能搭载等方式,依托“家园生活带”串联宜居组团。实行生活性服务业网点“临时性备案”机制,推动产权、规划用途与现实服务需求不符的网点按照市级相关政策获得证照办理支持,充分满足居民实际需求,打造社区美好生活圈。

  (二)完善停车位、充电桩等服务设施布局

  重点攻克老旧小区停车难题,鼓励驻区单位停车场夜间向市民开放,完善促进社会投资参与经营性停车设施建设政策,推动体育文化设施、绿地、地下停车场进行改造加建,增加基本停车位供给。将智能充电桩建设与停车场地拓展工作结合起来,积极引入市场建设机制及智慧化管理方式,引导物业公司、业主委员会积极支持和配合充电桩建设,增加电动汽车公共充电站数量。

  (三)加强智慧社区建设提升在线服务质量

  继续扩大“智慧社区”覆盖范围,提高便民服务信息化水平。建立“智慧西城”一网通公共服务集成平台,集智慧政务、智慧服务、智慧民生、智慧城管于一体,提升居民生活智能化程度。建设线上便民商业服务平台,实现服务线上预约、线上购买、配送到家、上门服务的服务模式,促进商业网点自发进行经营升级。

  (四)推动便民服务建设与城市品质提升相结合

  有针对性地开展便民超市、生鲜零售站点提质工作,重点增补和完善餐饮、维修、家政、代收代缴等服务,引导现有小型、零散的服务业企业或个体工商户自发集聚,鼓励连锁企业扩大经营规模,提高设施的配置标准和服务水平。推进社区生活性服务业便利化、品牌化、特色化发展,鼓励发展社区文化艺术、演出展览、特色书店及体育健身等服务消费产品,实现生活质量与城市品质同步提升。

  十、推进高标准城市安全体系建设

  将安全发展贯穿到公共服务建设全过程,形成政府主导、综治协调、各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公共安全防控体系,不断增强公共安全建设水平,形成具有首都核心区特色的安全发展格局。

  (一)建设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完善社会面治安防控网建设,加强公安与武警联勤武装巡逻,建立健全指挥和保障机制,完善早晚高峰等节点人员密集场所重点勤务工作机制,提升社会面动态控制能力。加强街道和社区治安防控网建设,因地制宜确定网格管理职责,纳入社区服务工作或群防群治管理,实现区、街道、社区三级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全覆盖。构建规模合理、覆盖全面的公安设施布局,加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加大视频监控增点补面、提档升级和联网应用力度,加快全市大数据警务云建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guihua/hb/8166.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