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推动园区扩容提质。坚持“项目立园、园区兴工”,科学合理调整园区产业布局,高质量编制《普安县工业园区产业发展总体规划》。进一步加强园区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出台有利于园区发展的政策,保障标准地供给,着力解决土地批而未供问题,促进资源集约利用、项目高效落地,全年引进亿元级项目2个以上。坚持“吐故纳新”同步推进,完善园区准入退出机制,推进负面清单管理,加快“腾笼换鸟”。处理好“远近”“速质”“大小”三对关系,依托园区产业基础、资源禀赋,跳出一时一地的局限性,但求所在、不求所有,敢于“借鸡生蛋、借梯上楼、借道发展”,引导和支持企业向园区聚集,使园区成为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力争完成产值26亿元以上。
(三)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严格落实领导干部包保联系企业制度,全力助企纾困。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加快推进“个转企”;持续做好茶企培育扶持工作,力争新培育2家过亿茶企;推进宏鑫茶业、习普公司等企业申报绿色制造工厂,支持才华手袋厂提工艺、促外销,加大白酒产业扶持力度,帮助扩大产能、擦亮品牌。持续推进“千企改造”,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力争完成投资12亿元以上。
二、全力以赴推进新型城镇化,统筹城乡融合,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城镇是带动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对于普安来说,没有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就没有城镇面貌日新月异的变化;没有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我们就不可能实现高质量发展。要坚持“城乡统筹、集群推进、组团开发、规模发展”的方针,采取县乡共建的模式,建新区、改旧貌,努力开创城镇发展新天地。
(一)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按照“棚改六条”,通过推进赶场经济、夜市经济聚人气、提升公产门面价值和团购销售、保交楼等一系列“组合拳”,加快推进劳动街和教育、消防、瓦厂(石灰窑)等片区棚改安置房扫尾与交房工作,全力推进烟酒公司、客车站片区棚改安置房建设,着力解决金桥百汇、东方新城等历史遗留问题,新增交房1285套以上,力争完成商品房销售面积18万平方米。完成10个老旧小区、5条背街小巷改造,持续完善县城路网、管网等基础设施,同步推进“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建设,提升宜居宜业水平。完善茶源、九峰配套设施,推动同城化发展。积极研究出台配套政策,解决好“银根”“地根”等问题,以马普线、普水线、320国道线、313省道线“四线”及高速路网为纽带,支持青山、楼下、新店、江西坡、高棉、兴中、白沙、龙吟等乡镇加快城镇建设。全年完成新型城镇化固定资产投资59亿元以上。
(二)提升城镇建设水平。按照“尊重科学、体现特色、严格实施”的要求,强化规划的刚性地位,坚决杜绝建了拆、拆了建的低水平重复建设,避免让今天的“建设”成为明天的“改造”。加大对“两违”的治理力度,规范城镇开发环境。立足高标准建设要求,坚持组团、高标准、集中连片开发,突出特色、突出品位,使每个开发组团既具有自身特色,又体现时代气息,更彰显普安文化,确保不留遗憾、不留败笔。
(三)强化城镇经营管理。树立产业为城镇支柱的理念,抓好产业建设,围绕普天大道、劳动街、金桥百汇、南山路、城东新区,完善县城功能布局,重点打造南山路“饮食一条街”、劳动街“夜市经济”,建成箱包厂、手套加工厂,解决县城及周边就业问题,推动人口回流,繁荣县城经济。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引领、依法依规、联动共管”的原则,实行“划行归市”管理,逐步消除“马路市场”,全方位提升城镇形象,让城镇更干净、更有序、更文明。通过城镇开发,带动社会服务、物业管理、金融保险、商贸物流等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三、全力以赴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结构调整,厚植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我县仍是一个农业县,必须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重中之重,以农业现代化为着力点,在守住粮食安全底线的同时,按照“打优势牌、唱地方戏、走特色路”的思路,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做优做强米袋子、茶盒子、菜篮子、肉案子、果盘子,实现“五子登科”,推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活力增强。
(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持和发扬脱贫攻坚精神,深入实施“六个专项行动”,持续巩固提升“3+1”保障成果,强化防止返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的底线。深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持续推进“五个体系”建设和“新市民计划”实施,加快公共服务设施提质改造,推动搬迁人口稳定融入。规范管理4809个扶贫资产,确保稳定良性运转、持续发挥效益。深化公安部定点帮扶、东西部协作和友军帮扶,扎实推进产业帮扶、就业帮扶和消费帮扶,整合利用资金2.25亿元以上,实施一批补短板促振兴重点项目,增强内生发展动力,促进1万元以下低收入人群持续稳定增收,脱贫人口收入增长15%以上。
(二)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坚持示范引领、分级分类、不搞“一刀切”,不想当然地用“先进”城市思维去谋划乡村发展、设计乡村未来,突出以人为本、依山就势、因地制宜,高效整合各类资金,重点接续推进“1+3+11”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让每个乡镇都有亮点、有看点,探索打造“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升级版,促进城乡之间、乡村之间美美与共、各美其美。探索推广先进经验,加快村庄规划编制,持续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人居环境整治、居住条件改善,强化农村垃圾清运处置,纵深推进“厕所革命”,分类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规范“一院三园”建设,扮靓乡村风景。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完善“多网合一”网格化管理机制,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夯实乡村社会治理基础。深入推进移风易俗,保护传承乡土文化,让文明新风接地气、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