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六比六拼”(P10):比发展拼贡献、比项目拼进度、比招引拼成效、比开放拼创新、比环境拼服务、比改革拼亮点。
23.“府院联动”(P10):在政府的相关部门与法院之间建立起来的工作协调机制。
24.“复调对接”(P10):行政复议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等对接联动,推动行政争议多元实质化解。
25.“七提七新”(P10):聚力转型发展提能,打造现代产业集聚“新高地”;聚力项目建设提速,筑牢县域经济壮大“新支撑”;聚力改革开放提效,构建内外循环畅通“新格局”;聚力乡村振兴提质,绘就业兴村美民富“新图景”;聚力城市建管提档,扮靓美丽宜居家园“新颜值”;聚力绿色安全提级,扛起防风险守底线“新担当”;聚力民生福祉提标,创造美好幸福生活“新高度”。
26.“6293”工作思路(P12):“6”即建设富强、创新、开放、美丽、幸福、奋进“六个新聊城”;“2”即打造山东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的西部“战略支点”、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两河明珠”城市“两个定位”;“9”即在培育产业主峰、扩大有效需求、区域协同发展、打造美丽水城、推进乡村振兴、激发市场活力、推进文旅兴市、提升群众福祉、维护社会稳定九个方面聚力突破;“3”即“三提三敢”。
27.“五个必须”(P12):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必须坚持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
28.“五个坚持”(P12):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坚持统筹兼顾、打好“组合拳”,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29.“五个更加注重”(P12):更加注重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更加注重应对人口变化对经济的影响,更加注重放大“高铁效应”,更加注重发挥要素集散作用,更加注重妥善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30.“五个持续发力”(P12):在服务企业、统筹兼顾、争取政策、抢抓机遇、引导舆论等五个方面做到持续发力。
31.“四百”产业集群(P13):阿胶及“阿胶+”、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型建材4个百亿产业集群。
32.“369”项目推进工作法(P15):3月份前抓项目手续办理,6月份前抓项目开工纳统,9月份前抓投产达效。
33.“两个毫不动摇”(P16):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34.“三减一优”(P16):减材料、减环节、减时限、优流程。
35.“2115”快速响应(P16):承办单位接到企业诉求后2小时内到现场或取得联系,1个工作日回复,15个工作日解决或服务确认。
36.“白名单”制度(P16):依托风险体检程序,从近年来正常申领和使用发票的一般纳税人中,筛选出信用高、风险低的纳税人,将其列入“白名单”,对其实行发票申领“免检”、发票全部按需供应、发票相关事项全部即时办结的管理制度。
37.“乡村著名行动”(P18):以乡村地名采集上图标注为牵引,全面推进乡村地名命名管理、地名标志设置维护、地名文化保护弘扬、地名信息深化应用和地名赋能产业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38.“千万工程”(P18):“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
39.“三资”(P19):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所有的资金、资产、资源。
40.“一圈两带五区”(P19):一圈即济南都市圈,两带即黄河、大运河,五区即鲁北、鲁西北、鲁西南、汶泗、淄潍(西部)五大农田集中区。
41.“一网统管”(P20):通过整合政府内部各部门的数据和业务,建立一个统一的数字化平台,实现政府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和高效化。
42.“产业四提”工程(P21):基础提升、景区提档、服务提质、品牌提级。
43.“聊城新三宝”(P21):东阿阿胶、冠县灵芝、临清桑黄。
44.“四个最严”(P22):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45.“无废城市”(P23):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
46.“七大绿化工程”(P23):城区绿化建设工程、绿色生态长廊建设工程、水系绿化建设工程、农田林网建设工程、“最美生态村庄”建设工程、东阿县黄河沿线建设工程、特色经果产业建设工程。
47.“五治融合”(P23):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融合,发挥政治引领、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强基、智治支撑作用。
48.“情指行”一体化实战化运行机制(P23):融合警力资源、汇聚警务数据、集成手段应用、优化工作流程,构建“情报、指挥、行动”一体化运行机制,全面提升公安工作整体效能。
49.“三位一体”(P24):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二级及以上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个不同医疗机构,通过建立信息共享、互联互通机制,实现“一体化”协作模式,推进慢性病“防、治、管”整体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