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受外部环境和需求不足等因素影响,经济回升向好基础还不稳固,产业升级步伐还需加快,科技创新短板较为突出,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还存在“温差”,部分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助企纾困政策还需更加精准有力。滨海花园城市能级还要大力提升,岸线码头等海洋资源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城市治理还需更加精细化。民生领域还有不少薄弱环节,本质安全基础还不够扎实,生态环境治理还需久久为功。政府管理效能仍需提升,财政收支平衡压力较大,干事创业热情还需进一步激发。对此,我们一定积极采取措施,切实加以改进。
二、2024年工作重点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也是宁波被列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40周年。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稳”“进”“立”的工作指导性要求,持续推动“八八战略”走深走实,更加突出创新引领、改革破难、开放兴局,更加突出稳定持续、群众有感、安全韧性,深入实施“海洋强县、美丽富民,都市融入、变革驱动”战略,扎实开展“363”拼经济专项行动,对标一流、力争上游,奋力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滨海花园城市,在“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的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实干争先!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建议2024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财政总收入增长6.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1%,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8%以内,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能源和环境指标完成省市下达的任务。实现上述预期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八方面工作:
(一)聚力向海图强,力争工业产值破千亿
壮大重点产业链群。保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狠抓工业强县不动摇,构建“链长+链主”高效协同推进机制,加快工业经济“3+2”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以上、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打造绿色能源产业高地,做强以锦浪科技为龙头的光伏产业,建成国电海上风电场(二期),动建金七门核电项目,谋划建设海上风电母港。加快临港装备产业集聚,推动日星铸业等链主型企业协同配套,提质发展高端船舶制造,建设中国海装风电智能化装备产业园。扩大功能材料产业规模,推进峰梅聚氨酯新材料等项目建设,功能材料产业产值增长20%。融入宁波新能源智能汽车之城建设,加快汽模配产业向关键基础件、核心部件拓展,推进华翔汽车零部件扩产等项目建设,促进传统零部件企业新能源化转型。深化“浙里智造供全球”省级试点,推动纺织服装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谋划布局印染中心,提升针织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巩固扩大建筑业领先优势,推动建筑业绿色化智能化升级,建筑业省内产值增长10%、规模保持省市前列。
建强海洋经济平台。推动国家级宁波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实体运行,开展海洋经济倍增行动,列入省第一批海洋产业倍增平台1个,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增长13.5%。推动经济开发区强区扩权,加快市智能制造示范性区域中心、海洋经济产业园建设,创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力争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提升浙台经贸合作区能级,加快环石浦港EOD项目建设,谋划南田岛开发,动建医疗器械产业园,完成雷公山物流基地政策处理。统筹推进象保合作区旦门盐场区块开发,着力招引空天信息、高端制造等优质产业项目,新引进市场主体500家。谋划打造未来能源、未来海洋等未来产业先导区,前瞻布局前沿新材料、制氢储氢等未来产业,新增省级未来工厂1个。攻坚新一轮“腾笼换鸟、凤凰涅槃”行动,落实市“2070”工业集聚区要求,改造提升低效工业园区,打造优势产业社区7个。
发力项目招大引强。坚定不移抓好“招商引资”这一头等任务,全力打好“产业链+专业化+基金”招商组合拳,推行“市场+资源+应用场景”招商新模式,全面掀起新一轮“大招商、招大商、招好商”热潮。聚焦“才能兼备、余生有幸”八大海洋产业,开展产业项目招大引强攻坚硬仗,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超40个、10亿元以上项目8个、50亿元以上项目1个,实际利用外资1.5亿美元、内资165亿元。坚持“抓增资扩产也是招商引资”,支持本土优质企业扩投资、增产能、上规模,制造业投资增长10%。开展重大项目拔钉清障攻坚硬仗,加快推进“大制造、大文旅、大基建”三批项目建设,谋划布局一批“平急两用”公共设施,积极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家、省市重大项目盘子,实现投资增速明显快于GDP增速、海洋经济投资和制造业投资增速快于面上投资增速。
(二)坚持创新引领,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推动数实融合。扎实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深入开展万物互联•“四数”提质行动,研究出台新一轮创新深化政策,建设数字经济促进中心,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0%。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软件信息等数字产业集群,打造华翔劳伦斯云上企业标杆、勤邦新材料5G全连接工厂,培育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2个。积极推进“智转数改”,建成数字化车间10个,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实现全覆盖。支持制造业企业向产业链两端融合,新增市级以上融合试点2个。
壮大创新主体。迭代升级“330”企业政策,开展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行动,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3家,培育市级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200家,建成市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20家。鼓励企业“四上”发展,新设市场主体1.2万家,新增“个转企”120家、规模企业50家、上市企业1家。支持企业参与省市研发攻关计划,前瞻布局主导产业重大专项10个,启动攻关重大装备、重大关键技术专项50个。优化科技大市场服务,促成产学研合作项目100项,实现技术交易额28亿元。加强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新增全国对标达标企业8家、“浙江制造”标准2个、“品字标”认证4家,争创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试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