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稳妥推进“双碳”工作。深入实施绿色制造“521”工程,建立减污降碳评价指标体系,创建三星级以上绿色工厂40家、绿色低碳园区1个。实施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程,推进减排项目23个。发展低碳能源产业,加快建设“招宝氢谷”,新增氢能车100辆、光伏装机2.5万千瓦。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循环高效利用,统筹推动碳排放权、排污权等环境权益市场化交易。
高效协同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动态更新“三线一单”,强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与国土空间规划有机衔接。完善生态环境数字化监管体系,打造一体化指挥中心,强化污染源自动监控,实现重点点位计量检定全覆盖。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推进生物种类本底调查。统筹实施废弃矿山、海洋岸线、湿地的生态修复,开工建设石化区防洪排涝工程,全力推进万弓塘河贯通与生态化综合整治工程,基本建成明海闸站。深入实施“森林镇海”、幸福河湖建设,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5万平方米。
(六)坚持规划引领,更优品质推动城市建设
强化规划统筹实施。加快融入宁波新型国际化大都市发展格局。进一步优化空间资源配置,深化“多规合一”改革,完成区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报批,开展近期实施规划编制,做深做实甬江科创区镇海片区等重点区域的规划研究。分级分类做好重大片区、重大项目要素保障。完善澥浦、九龙湖镇级总体规划方案,加快推进钟包围合地块、光明东片、尚志片区等重点区块控规修编,探索“一村一图一清单”的实用性村庄规划体系,基本实现城镇开发边界内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强化与贵驷片区的规划统筹、联动发展。
提升城市品质风貌。加大基础设施更新,补齐公共服务短板,扎实推进11个片区改造提升。创建省级城乡风貌样板区1个、现代化美丽城镇1个、未来社区5个以上。深入实施征迁清零攻坚行动,加快重点区块征迁进度,完成征迁面积40万平方米以上,七村搬迁工作基本清零扫尾。推进公园绿地建设,建成投用西大河公园二期。开展设施微改造、区域微整治,完成中大河等沿线景观改造提升,打造2个精细化治理示范区。
完善综合交通体系。优化对外交通网络,加快杭甬复线宁波段三期、轨道交通7号线、10号线建设,3号线二期建成通车,推进镇浦路、逸夫路等过江通道前期工作,力争世纪大道快速路常洪大桥及接线段开工。不断完善区内骨干路网,开工建设镇浦路庄俞公路-望海南路段、沿江大道、康桥北路等项目。深化城乡公交一体化,谋划“轨道+公交”体系融合方案,优化公交线路14条,新改建公交候车亭30个。探索停车信用离场机制。
(七)坚持富民强村,更高水平推进乡村振兴
提升农业产业综合效益。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守耕地保护红线。有序实施“多田套合”,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8000亩。保障重点农产品稳产增产,完成粮食播种4.6万亩、粮食产量3840万斤,蔬菜产量9.2万吨,出栏生猪3万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4.5%以上。加快建设南岚湾现代农业园区、蛟川都市农业公园等农业平台,开工建设市级蔬菜保供基地、现代农业服务中心等农业产业项目。深化农业“双强”行动,实施涉农科技项目6个以上,创成省级农业“机器换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区。加快新“三品一标”建设,开展新型农业主体提升行动,培育和新增省市级农产品基地3个、农业龙头企业2家。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以点带面塑造“都市田园、和美乡村”新风貌,打造省级和美乡村示范区,新增省级未来乡村2个、特色精品村2个、和美乡村达标村8个,新建美丽庭院500户。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巩固农村“三大革命”成果,常态化推进环境无死角治理,创建省级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镇1个、高标准示范村2个,新增省级星级农村公厕10座。推动“四好农村路”从建设增量型向管养质量型转变。完善“四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打造高水平农村社工队伍,建设平安乡村。
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开展“改革富农”行动,深化“三地一权”集成改革,南岚湾农业标准地改革争创省级试点,盘活利用闲置农房50宗以上。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机制,持续提升强村公司带农致富能力,推进片区组团、“飞地”抱团等发展模式;鼓励村集体用好闲置资源,因地制宜开展特色街区、蓝领公寓等项目建设,发展农家乐、民宿、乡村旅游等新业态,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增速高于5%。建立农民终身职业技能培训机制,实施产业精准帮扶,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以上。
(八)坚持守正创新,更实举措推动文化繁荣
赓续历史文化根脉。发挥区域历史文化当代价值,加强海丝、海防、商帮等文化研究提炼,编纂一批有镇海味的文化研究系列丛书。扶持主题文艺精品创作,擦亮蛟川走书、澥浦船鼓等非遗金名片,全力推动文化传承赋新。促进文物保护和城市发展有机融合,抓好庄市老街等保护性开发,打造郑氏十七房非遗活态传承文化新空间。做好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修缮文保单位(点)6处,加强不可移动文物和鱼山、乌龟山等文化遗址保护利用。
丰富优质文体供给。完善三级公共文化设施,新增百姓健身房、社区多功能运动场等体育基础设施10个,建成城市书房、文化驿站、乡村博物馆等文化新空间40家,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5250平方米。高标准推进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等文化地标项目建设。做强“宁波帮”文化节、品质文化周等品牌活动,开展全民健身活动200余场、文化惠民演出500余场,居民综合阅读率达93%以上,国民体质合格率稳定在94.3%,打造中国琵琶之乡、蹦床之城、连环画之都。
发展壮大文旅产业。实施“文化+”战略,做强数字文化产业集聚区,发展演艺街区、沉浸夜游等文旅新业态,居民人均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比重8.5%以上。打造“运河出海·海丝启碇港”等文旅品牌,全面融入翠屏山中央公园建设,启动九龙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开展文旅“四十百千”工程,投用南苑国际大酒店,加快植物园展览温室等一批文旅项目建设,培育壮大“湖山九龙”“悦享花开”等文旅集市,旅游总收入增长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