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24年1月11日)

  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推动服务业集聚发展,打造甬江科创区镇海片区、新城核心商务片区、老城后海塘片区、九龙湖生态旅游片区等4个特色服务业发展集聚区。加快制造服务业发展,推动石化区两业深度融合,谋划打造蛟川检验检测特色产业园。推动厚恒物资城等专业市场特色化、平台化发展,增强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鼓励实体企业分离设立研发设计等科技服务业企业。加快建立服务业总部经济体系,吸引更多头部企业落户镇海,阶梯孵化亿元楼宇1座、5000万元以上楼宇2座、3000万元以上楼宇3座。服务业增加值增长6.5%,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35%以上。

  推动数字经济创新提质。实施智能制造“125 +”工程,推动产业数字化“三个全覆盖”,新增数字化车间10个、智能工厂2个,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新增亿元以上数字经济重点企业2家。加快布局集成电路、电子信息材料、软件及信息服务业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全面推进集成电路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半导体涂层、智能传感器等项目落地开工,集成电路相关产业规模达到10亿元。持续打造化工产业大脑,完成石化行业数改项目20个。

  (三)坚持一体推进,更大力度构建协同创新格局

  加快创新能力提升。深度融入甬江科创区开发建设,服务保障甬江实验室、宁波东方理工大学、中石化宁波新材料高端创新平台等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支持宁波东方理工大学与中国环科院合作共建全国重点实验室,天津大学浙江研究院申报全省重点实验室。争创省石墨烯未来产业先导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新增省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10家、省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众创空间2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10家、企业研发机构50家,发放科技贷4亿元以上。推动营收3亿元以上的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同比增长5%以上。探索科技成果“先用后转”模式,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5900件,同比增长9%。

  推动产教融合发展。加快打造科教产共同体,支持甬江实验室联合高校院所、龙头企业开展重大科学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实体化运行宁波东方理工产业技术研究院。加快“甬江芯谷”建设,发挥创维双智双创产业园、启迪科技园等平台作用,积极承接高端人才项目。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围绕省市重大战略和发展需求,主动对接宁波大学、宁波工程学院等高校,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更加匹配,新增合作项目10个以上。深化中高职一体化发展,创新职技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公共实训体系,加快区技工学校建设。

  打造人才集聚高地。高质量构建人才引育新格局,新引育顶尖人才5名以上,建成省级博士后工作站5家、市级及以上院士工作站1家。健全重点项目“投拨联动”机制,集成电路、新材料等领域高端人才项目占比超70%。开展人才生态提优行动,提升甬江科创人才服务专区、宁波人才之家等服务载体效能,健全子女就学、人才安居等“关键小事”协调解决机制,新增人才安居专用房300套以上。

  (四)坚持改革赋能,更深层次破解体制机制障碍

  全面推进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发挥企业综合服务中心作用,加快涉企政务服务事项集成进驻,推动企业需求“一个口子”受理,打造特色“一类事”服务场景,加快政务服务向“增值服务”“集成服务”“精准服务”转变。构建三级贯通政务服务体系,实现标准型镇街便民服务中心100%全覆盖。整合为企服务高频应用,进一步集成政策、项目、人才等10大领域增值服务。健全政务服务数据共享协调机制,加快一体化审批进程。推进基层交易平台建设,实现公共资源交易项目线上全覆盖。强化企业上市辅导,加快推动企业上市。

  激发民营经济内生动力。扎实推进省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示范区建设,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落实一批举措。按照“非禁即入”要求,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建立市场准入壁垒投诉和处理回应机制。支持民间资本参与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建设。加大面向中小微民营企业的政府采购力度。推动政策直达快享、无感兑换,安排区级惠企资金8.2亿元。加大民间投资项目用地保障力度,支持产业用地“带押过户”。落实“综合查一次”联合执法机制,推行“信用+执法”等监管服务新模式。优化个体工商户转企业变更手续,降低转换成本。完善“亲清直通车”等政企沟通协商制度,全力维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推进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全面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推动国有资本向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要城市区块开发、重点民生服务保障等关键领域集中。强化部门、镇街、国企三方联动,加大国有资产清点和盘活力度,新增AA+信用评级企业1家以上,区属国企营收超125亿元。稳步推进基金运行机制改革,基金群撬动社会资本100亿元以上。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整治高耗低效、低散乱污企业200家以上,淘汰落后产能项目30个,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7%。纵深推进“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完善区镇两级执法指挥体系,推广应用“简案快办”执法模式。

  (五)坚持绿色低碳,更严标准保护生态环境

  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扎实推进大气环境系统治理,深入实施“1246”提级治气行动,强化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90%以上。持续推进“镇有碧水”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截污纳管改造,新改建污水管网5公里,建成一体化智慧排水系统,建设“污水零直排”住宅小区30个,市控及以上断面水功能区达标率、水质优良率保持“双百”。开工建设集成电路产业园工业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持续完善石化区三级水污染防控体系。创建省四星级“无废城市”,建成“无废城市细胞”50个以上,推动石化区创建国家级“无废石化基地”。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baogao/huadong/9833.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