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突出项目引领,激活追赶跨越“动力源”。开展“项目创优年”活动,项目大比拼,亩产论项目,以高质量项目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精准出击抓招商。深化“走出去、请进来”,确保全年签约项目120个以上、总投资36亿元以上。制定招商指导目录,编制完善产业链招商图谱。强化专业招商,借力金荣集团、谷川联行、长城战略咨询等机构,聚焦大湾区产业梯度转移,瞄准产业链上下游,链主点题、中介招商、补链强链。紧扣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产业,深入开展聚侨引侨和永商回归活动,举办境外招商推介专场。紧盯本土龙头企业发展意向,强化跟踪服务,确保增资扩产留在永春。
齐心协力攻项目。强化项目储备滚动、争规列盘,新策划项目100个以上,动态保持项目储备库总投资500亿元以上。策划“大块头”项目,确保亿元以上项目5个,5亿元以上项目1个,争取有10亿元以上项目落地,培育50亿元能级产业链。落实重点项目县领导挂钩联系、三级协调制度,深化线上日调度,完善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实施县级重点项目258个,年度投资163亿元以上,新开工100个、竣工100个以上。打好“企业自主提升+政府收储”组合拳,加快推进34个试点项目,盘活低效用地500亩以上。持续开展“抓征迁交净地”专项行动,落实安征迁项目8个。
千方百计保要素。突破土地、资金、人才等瓶颈,合理配置要素。紧扣“七个化标准”【27】,深化工业(产业)园区建设专项行动,标准化园区标准化服务。加快实施轻工科创产业园等10个标准化园区,新增国有标准化厂房15万平方米以上、民营标准化厂房35万平方米以上。提高准入门槛,总投资2亿元以下项目不单独供地,引导企业进驻标准化园区,力争78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全部入驻。构建“1+N”基金格局【28】,增设产业发展子基金3支,打造总规模30亿元基金集群。建设泉州技师学院(二期),每年培养产业工人1000人以上。深化人才“港湾计划”、“师带徒”引凤计划,让更多人才喜欢永春、奔向永春、落户永春。
(三)聚力乡村振兴,夯实强村富民“压舱石”。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学习运用“千万工程”【29】经验,加快农业大县迈向农业强县,绿水青山正在变为金山银山。
让农业高质高效。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稳定粮食播种面积21.7万亩、产量9万吨以上,建设高标准农田5000亩以上。扎实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推动休耕弃耕地复耕500亩。发挥农垦公司“农”字属性,整合涉农项目资金,探索实践高标准农田“统建统管”【30】、土地连片流转种植新模式。做好“土特产”文章,培育柑橘、茶叶、畜禽蛋、花卉苗木等特色农产品。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新增金线莲、食用菌等1000亩以上,推动“林下生金,产业开花”。建设现代化生猪、蛋鸡养殖场,加快牲畜定点屠宰场转型升级。推进闽台合作生猪养殖,试点推广农村自养猪集中管养模式。
让农村和美和谐。围绕“两镇、十村”组团【31】,实施40个“五好两宜”和美乡村试点试验项目。加快“一县一溪一特色”田园风光项目建设,实施乡村振兴“631”工程【32】,抓好3个市级整镇推进“五好”乡镇,争创全省“五个美丽”成效突出县。持续开展人居环境整治,严厉打击“两违”,合理安排农村自建房。抓好“四好农村路”建设,新改建农村公路、安保工程、养护工程120公里。实施“乡村调解能手”培育工程,深化“三治融合”示范村(社区)创建,村民共建共治共享,推动乡风文明蔚然成风。
让农民富裕富足。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支持乡土能人、致富能手回乡创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引导农民充分利用古宅古厝,发展乡村旅游、餐饮民宿,拓展益农福农营运中心销售功能,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推动庭院经济省级试点建设,推行“企业+基地+合作社+茶果农”等抱团发展模式,培育低收入增收示范户100个以上。实施村财倍增工程,新增村集体经营性纯收入100万元以上22个。加强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推进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四)致力扩容提质,绘就宜居宜业“新画卷”。聚焦增强县域集聚度、影响力,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打造颜值更靓、人气更旺、活力更足的县域集中区。
提升县城品质。围绕规划布局、合理建设、精细管理,推进县城能级提升。用好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完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深化“东拓西进”【33】战略,加快构建“一主一副”【34】格局。转化城市设计国际竞赛成果,打造“快城慢街”的高颜值、高效率产城空间。谋划布局横七线沿线业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县城更新,坚持县域建设与经济发展相匹配,有序建设、空间留白。实施老旧片区改造,增强自然灾害抵御能力。加快建设新榜尊邸、东昇天玺等项目,深化“立体生态住宅”【35】试点。加强县城精细化管理,整合运用智慧停车系统和水务管理平台,实现县城治理“一网统管”。运营温泉小区、五里街农贸市场,改造农贸市场3个。持续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县城。
推进聚城畅通。紧扣“城市要聚、交通要畅”总目标,加快建设一批重点交通设施项目,构建立体交通网络。对外“强联通”,深入实施泉南及沙厦高速改扩建、锦斗互通等项目,提升区域路网通达性,融入泉州“一小时生活圈”。对内“保通畅”,完善城区主干道路网,建设桃源北路五期、常丰路、探花山西路等道路。强化疏导结合,有序解决城区交通拥堵和停车难问题,提高县城通透性和微循环能力。
完善基础设施。聚焦水、电、气等配套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承载力。积极构建“一纵三横,六源多补充”【36】战略水网,加快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实施项目13个,新建、改造供水管网100公里。开展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能力提升大会战、污水治理三年攻坚行动,实施项目9个,开工建设污水处理厂三期,新建、改造污水管网50公里。推进新基建高质量发展,开工2个、投产3个35千伏及以上输变电项目,建设充电桩500根。新建、改造燃气管网15公里,新增立管3000户,扩大燃气供应覆盖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