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全面开展扩大有效投资“135”行动,严格落实项目管理“936”计划,争取列入省“千项万亿”工程7个、省级重大项目10个以上,确保省市县长项目落地率100%,工业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20%、20%、15%以上,争取省投资“赛马”激励。开展工程竣工验收结算清底,深化招投标领域系统治理,抓严项目事中事后监管。
加强项目全要素联动保障。实施优支出、稳基金、稳融资、争税源、争收入、争资金六大专项行动,加速政府隐性债务化解,优化国企产业布局,拓宽营收渠道,实现营收40亿元以上。推进融资畅通,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0%以上,确保政策性融资担保余额4亿元以上。狠抓“四未一低”土地消化利用,腾出用地指标1000亩,再开发低效用地500亩,确保出让工业、经营性用地2000亩以上,挖掘能耗3万吨标煤以上。
4.打响改革攻坚战,推动营商环境大优化。紧扣“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市”目标,扎实推进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合力擦亮“嵊利办”品牌。
聚力优化政务环境。完善政企对话“三个直通”系列,开展“爱企行动”。实体化组建政务服务管家团队,建立企业全生命周期数字化档案。推进“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打造执法监管一件事全流程闭环,力争跨部门“综合查一次”事项达20%以上。强化镇村政务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新增“跨省通办”22项,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率90%以上,浙里办、浙政钉效能提质。精准高效兑现“1+9+X”惠企政策,降本减负10亿元以上。
聚力优化市场环境。健全企业投资项目审批联动机制,推进重大项目“定制化”、一般项目“容缺+承诺制”审批改革,小型项目审批保持“最多15天”,企业开办时间压缩10%以上,力争市场主体增加至8.1万户。规范政府采购行为,推广应用电子签章互认、远程异地多点评标。实施企业上市合法合规证明“一件事”改革,全覆盖打造集成式金融服务工作站。
聚力优化人文环境。大力弘扬新时代嵊商精神,精心呵护嵊州企业家队伍,加强企业家协会建设。健全乡贤暖心关爱机制,高标建成市级乡贤馆,实施青年乡贤培育工程。完善社会信用红黑名单管理办法,全面开展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加快推进信用城市建设。深化军地军民融合改革,创成“省双拥模范城”。
5.建好“十运”展示窗,推动城市能级大提档。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开展“喜迎十运会、环境大提升、全域共美丽”整治行动,提升城市活力,秀出精致容颜,打造最清洁城市。
构建内联外畅大交通。动建甬金高速扩容工程,建成金甬铁路嵊州段、527国道甘霖至长乐段,金庭互通、清风船闸及航道工程分别完成工程量40%、65%以上。完成诸嵊高速、527国道三期、312省道工可批复,加快推进余虞嵊新高速、310省道等前期研究。动建启航路东延、甘南线等工程,嵊州南互通西接线北延、开发区至高铁新城快速通道均完成工程量30%以上。新改建农村共富路26公里,争创“四好农村路”国家级示范县。
赋能片区开发新未来。立足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推进“多规合一”,完成新一轮城市总规和县乡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加快推动“9+1”片区开发建设,争取建成“引领型”片区1个。高标准建设高铁新城CBD,江南环球港项目建筑主体完工,加快推进华汇新经济产业园建设。实质性启动丽湖区块建设,构建滨水生态景观线,招引金融信息、绿色低碳等新经济产业,打造产城融合、宜业宜居的“未来城市之窗”。分步推动领带园区转型发展,引育研发设计、智慧仓储等“2.5产业”,打造集生活、数智、科创于一体的“未来城市邻里中心”。
扮靓城市风貌高颜值。动建白莲堂未来社区和东前街历史文化街区,新建成未来社区6个,改造老旧小区17个,打造标杆性邻里中心2个以上。启动“金角银边”工程,实施城隍山游步道工程(二期),建成口袋公园30个、健身绿道60公里以上。围绕“三江六岸三路一体提升、绿化亮化渠化一体管理”目标,片区式推进城市道路渠化改造,建成城市灯光总集平台。发挥智慧城管作用,高压推进小区违建整治,创建高品质示范街区2个。
融通内需外贸双循环。实施服务业高质量发展“5653”行动,引导吾悦广场、开元广场、浦口城市客厅、环球港四大商圈错位发展,开展车博会、电商直播节等促消费活动,繁荣发展社区新零售、城市夜经济,引进汽车4S店2家。围绕小吃产值“市内市外双百亿”目标,继续实施统标工程,培育小吃产业园3个。实施外贸“1213工程”,深度参与绍兴三大“国字号”开放平台建设,加快建设跨境电商服务中心,谋划设立海关监管场所和进口商品展销区,不断优化进出口结构,新培育省市出口名牌4个,争取市场采购贸易出口额超1亿美元,确保外贸出口增长15%。
6.深耕共富主战场,推动强村富民大突破。深入推进“富乐行动”,高标打造“共富工坊”,加快构建“千村未来、万村共富、全域和美”美丽乡村新格局。
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完成耕地功能恢复和农田整治提升5.5万亩,提升改造中型灌区13.26万亩,打造“百千亩方”农田2万亩以上,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1.1万亩、产量稳定在13.11万吨以上。深化农业“双强”行动,打造全程机械化应用基地2个、省级数字农业工厂1家。推进农业标准地改革试点,深化“肥药两制”改革,星级庄稼医院实现镇街全覆盖。培育推广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嵊情家味”,打造“农生文旅”融合未来农场4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