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方百计增投资。做好项目的接续推进和储备工作,实施项目全生命周期规范管理,提高要素供给和项目需求的精准匹配度。狠抓项目建设,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服务围着项目转,继续推进重大项目专班化运作,落实重大项目“周调度、月督查、季讲评、年考核”机制,加快推动宏光空降、泸溪河食品、布雷博二期等16个项目开工建设,长安汽车、正源医药、百泽锂电等10个项目竣工投产,确保51个省市重大项目上半年开工90%、三季度全部开工。在全区掀起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热潮,推动重点项目“周周有变化、月月有新貌、季季有观摩”。狠抓项目招引,紧盯头部企业、龙头企业开展产业招商,持续提升关联产业、上下游配套企业集聚度。强化载体招商,打造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组团发展的细分产业园区。开展标准地招商,推动企业拿地“量入为出、对号入座”,实现土地“即供即用”。用好溧安(西安)离岸孵化中心、溧杭孵化中心等平台招商。力争引进百亿级制造业项目1个、50亿元以上项目2个、10亿元以上项目15个、亿元以上项目100个。狠抓项目储备,用足用好专项债、公募REITs、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政策,加大项目申报力度,争取更多资金支持。发挥政策撬动效应,推动社会投资和民间投资参与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
坚定不移扩开放。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大力度发展外向型经济,促进外资外贸稳存量、扩增量、提质量。大力发展临空经济,加快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溧水片区建设,推动空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升级为综合保税区,实施地产工业品跨境电商B2B出口行动,实现跨境电商交易额4亿元。用好开放平台,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宁杭生态经济带和南京都市圈建设,落实自贸区联动创新政策,大力培育总部经济、平台经济,完善白马农业国际博览中心等会展平台核心功能,做大做强两岸(和凤)机电产业合作示范园区。支持外贸企业发展高质量、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贸易,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力争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40亿元,完成实际利用外资2.4亿美元。
(三)聚力攻坚突破,推动改革创新赋能提速。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提振民营经济信心,在破难解难中激发现代化建设内生动力。
增强科技创新“驱动力”。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持续放大创新驱动发展的“乘数效应”。拓展企业“创”的动能,探索成立“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联盟”,建立“专精特新”种子企业培育库,全年培育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5家。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鼓励企业培育研发机构,力争省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150家。充实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蓄水池”,推动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速达12%,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53%。加快企业上市培育步伐,制定出台“企业上市三年行动计划”,组建上市企业服务专班,帮办、代办企业上市服务事项,建立上市企业重点培育库,推动3家企业申报证券交易所。释放人才“聚”的效应,大力实施人才集聚、平台赋能、产才融合、创新集成、服务优化“五大工程”,全年培育引进高端创新创业人才50名。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丰富校企协同育人载体,鼓励优势企业与浦江学院、溧水职校等院校通过引校驻企、引校进企、校企一体等方式,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产业人才培养基地,积极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打造覆盖全产业链、辐射区域发展的产教融合发展模式。畅通成果“转”的渠道,发挥政府基金引领作用,撬动社会资本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投入,推动“科创+产业+产品”融合发展,让“科技之树”多结“创新之果”、形成现实生产力。
打好重点改革“组合拳”。持续放大改革示范引领效应,完善“一镇街一特色、一部门一课题”改革推进机制,力争形成更多原创性、特色化的改革成果。加快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权利体系和基准地价体系,突出规划引领、产业带动,推动集体土地入市试点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效益化。进一步盘活乡村资源、闲置资产,推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持续拓展农事体验、乡村旅居、休闲康养等业态,加快“无想院子”十种共享模式落地。发挥各类涉农事项资金的整合撬动作用,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助推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城乡居民共同富裕。巩固拓展国企改革成效,规范推进债权转股权,严格落实国有资产监督管理规定,用好“资金池”,审慎开展投融资和对外担保,大力压减融资平台公司数量和经营性债务成本,推动债务化解目标如期实现。鼓励区属国企加强与央企、外企、民企交流合作,做强国企主责主业。全力支持国企更大范围、更高层次“走出去”,推进水务集团公募REITs试点工作,推动清泉建设公司晋升新三板创新层。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领域区域评估改革,突出“极简审批、无感应用”导向,依托“多规合一”空间信息管理平台,建立“区域评估成果数据库”,通过流程再造推动事后“单个项目评价”向事前“整体区域评估”转变,助力实现更多项目“拿地即开工”,全面提高审批服务便捷度。
构筑营商环境“强磁场”。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坚持主动服务、精准服务、高效服务,实打实为民营企业解难题、办实事。厚植“人人都是营商环境”的理念。擦亮“溧刻办”品牌,巩固“1120”“753”改革,加快为企服务从“监管员”向“服务员”转变,让营商环境“软”实力成为经济发展“硬”支撑。坚决落实减税降费各项政策,完善“溧刻贷”系列金融服务,为企业提供有利的金融环境,新增市场主体2.5万户。完善优化线上“惠企综合服务平台”,精细化实施“免申即享”,设立线下“惠企政策超市”,让企业只进一个门、摸清自家事。开展“企业服务日”活动,“面对面”沟通、“一对一”纾困,让各类市场主体在溧水“如鱼得水、如鸟归林”。营造“处处都讲诚信守信”的氛围。积极开展诚信教育培训活动,增强市场主体和公民诚信守信意识。发挥社会信用体系“守信激励、失信惩戒”作用,建立健全信用修复、异议处理等制度,常态化开展“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检查,坚持刚性约束与柔性执法并重,切实增强市场主体诚信意识和守信自觉。有力有序推进“五经普”工作,确保普查数据真实准确、完整可信。构建“事事都能好办快办”的机制。总结放大“一件事”改革经验,扩大事项范围,拓展服务领域,将企业和个人全生命周期重要阶段涉及的更多事项纳入“一件事”改革,通过“十个一”服务模式,加快实现“一次办、自助办、全域办”。加强数字政府建设,优化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更大力度提升监管效能,提高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