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渠道强化要素保障。严格落实“1+5+1”工作机制,强化土地、能源、用工、运输等要素保障,及时协调解决困难问题。积极开展跑项争资,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优化金融环境,抢抓政策机遇,争取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大力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充分发挥民营企业投资的拉动作用。
(二)全力以赴调结构、提质效,接续谱写产业强县精彩华章
聚焦发展新型工业。坚定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确保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突破600亿元。一是持续提升园区承载能力。持续打好高新区营商环境、节地增效、招商引资、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厂房建设五场硬仗;科学布局和预留产业项目建设空间,依法依规、有序有效推进闲置低效工业用地清理和处置工作,全力破解亩均贡献低的难题。二是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按照“紧盯前沿、打造生态、沿链聚合、集群发展”的产业组织理念,紧盯电子信息、新材料、智能装备、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产业,招强引优,不断提升产业层次;实施电子信息产业主营收入两年倍增计划,推动补链延链强链,形成更加鲜明的“芯屏器合”产业特色。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不断提升生产自动化、数字化水平,实现高质量发展。三是加大扶持优势企业。对优质骨干企业施行重点培育、重点支持,力争用2年左右时间,将君鑫贵金属培育成为年营业收入过100亿元的骨干企业,将联创电子、奥昌铜业、金仕达铜业培育成为年营收过50亿元的龙头企业。扶优扶强万年芯、百思利、碧源科技、君业药业等专精特新企业,尽快形成一批年营业收入过10亿元的优质企业群。
稳步发展现代农业。一是全力做好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确保稳定粮食播种面积68万亩、产量5.1亿斤以上。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新建高标准农田1万亩以上。深入开展农药化肥减量增效“五大行动”,提升粮食单产效益。二是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坚持以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引领,推动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势特色农业规模化发展,全力打造贡米、生猪、珍珠、茶油、马家柚、虾蟹六大特色支柱产业,持续培育壮大万年贡、山东鲁花万年米业,引进益海嘉里等国内龙头企业。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力争协助涉农企业申报“三品一标”农产品6个以上。三是持续增强农业科技支撑能力。整合部门信息服务资源,搭建农村综合信息平台,准确及时为农民提供各类科技信息服务,逐步实现主推品种优良化、主推技术规范化、耕种收全程机械化、生产服务社会化、产业经营集约化。依托乡村振兴“头雁”项目、“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等平台,以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合作组织带头人为重点,加快农业科技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的教育培训。
升级发展商贸服务业。一是加快市场建设,新建城北综合大市场,升级改造一批老旧农贸市场,加快实施美食一条街和步行街改造提升项目,做活夜市经济。二是强化物流发展,建立联席服务机制,从行业规划、产业政策、法规标准和行政许可等方面帮助、指导企业发展,及时解决企业困难问题,积极组织县内物流企业申报A级物流企业工作,进一步扩大物流企业规模。三是助力开拓市场,持续实施促进商贸消费升级三年行动计划,加快传统商业经营模式的转型升级,鼓励、引导更多企业入驻知名度高、流量大的线上平台。大力发展“网红经济”“首店经济”和电商新零售,实现年度电商交易额5亿元以上。
(三)全力以赴促改革、优环境,充分激发市场主体全新活力
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聚焦制约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中的堵点痛点难点,集中力量推出一批基础性、标志性、引领性改革。全面推进“一网、一门、一次、一窗”改革,持续完善“赣服通”“赣政通”、政务服务网万年分厅功能。深入实施国资国企改革创新三年行动,整合盘活有效资产资源,推动企业实体化、市场化发展,实现效益、规模稳步增长。深化金融领域改革,加快绿色债券发行,扎实开展企业上市“映山红行动”,加大培育、服务、辅导力度。积极推动高新区按照“小管委会+大平台公司”目标创新体制机制。深入推进简政放权,进一步加强对审批运行情况、权力下放承接等情况的监督评估。
切实强化科技创新赋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强县战略、人才强县战略。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围绕我县“3+N”产业布局,积极开展与重要科研院所深入合作,积极承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产业转化,将万年电子信息科创园打造成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继续支持做优做强江西省淡水珍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户外防护新纺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昌硕户外休闲用品有限公司专家工作站。开展创新主体培育,坚持培优企业和做大产业相结合,新增瞪羚(潜在)企业2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0家以上,继续加大R&D投入,实现企业研发投入占比1.7%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战略性新型产业占比均达35%以上。加快创新人才引进与培育,积极贯彻落实“人才强县”战略,构建青年发展型城市。引进和培育更多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高层次创新团队。广泛开展人才评定评选和创新型企业家培养计划。推进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完善高端创新人才与产业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着力打造最优营商环境。树牢“凡是长三角、大湾区能做到的,万年都要做到”理念,践行“万般呵护企业,充分尊重企业家”的要求,全面落实“1+5+1”“两容”、扫码执法等工作机制,深入实施领导挂点、部门帮扶、特派员入企服务机制。严格落实减税降费、稳定经济增长等各项政策措施,持续深入开展“降成本、优环境”专项行动,严厉打击一切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行为,打造“不让一位客商受委屈”营商环境品牌。
(四)全力以赴补短板、提品质,不断加快城市更新稳健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