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23年1月11日)

  加大环境污染治理。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深化大气“五控”治理,全面加强工业粉尘和涉气企业、挥发性有机物和臭氧、建筑施工和道路扬尘治理,常态抓好餐饮油烟、秸秆禁烧、烟花爆竹禁限放管理。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深入开展河湖“清四乱”、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一体抓好乡镇政府驻地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农村生活污水运维考核,强化饮用水源地安全监管、涉水企业监督执法,系统提升全域水环境质量。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实施黄山钼矿尾砂库综合治理项目,完成生活垃圾填埋场封场治理,推进农用地分类管理、固废危废全过程监管。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全面推行化肥农药“双减”,提升全域茶园绿色防控实效,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秸秆综合利用率分别达98.5%和93%以上。加强环境监测预警、监督执法、应急防控、联防联治综合能力建设,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加快推动绿色发展。高起点规划太平湖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提前谋划太平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全力申报实施环太平湖重要交通基础设施工程、太平湖EOD项目,加快实现“多规合一”、保护发展双赢。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进生态系统价值(GEP)核算,加快国家储备林、“村落徽州”保护利用等一批重大生态发展类项目落地实施,利用国有资本和金融资本力量,推动生态环境系统保护、自然资源综合开发。积极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行动任务,全面融入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认真抓好全市区县断面考核生态补偿试点,主动参与排污权、碳排放权跨区域交易制度建设,多维推动“两山”转化。全力争创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统筹推进优质生态农业、绿色低碳工业、生态文旅产业发展,加强能耗双控,强化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快构建“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生态经济体系。积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四、坚持“产业为基、做强特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

  做强农业特色产业。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1.79万亩、粮食产量1亿斤左右。深入实施一产“两强一增”行动,扎实推进“万亩亿元”农业发展工程,培育打造茶叶、笋竹、香榧、中药材等一批具有万亩基地规模、亿元产值企业的特色化产业集群,力争农业总产值突破23亿元,一产增加值增长4%以上。做优做强精致农业,推行茶叶清洁化标准化生产,启动黄山地道中药材研究基地和种苗培育中心建设,新增绿色防控示范基地1000亩、中药材种植基地5000亩,创建有机绿色农产品5个、长三角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1个以上。强化数字赋农,建设“数字茶园”高质高效示范区7个、数字农业工厂2个。加强太平猴魁公用品牌管理,创建“黄山云雾茶”“太平大米”“永丰萱草”公用品牌,支持爱及乌、五丰源、岭上六宝等本土品牌发展,打造更多皖美农品区域品牌。加快农产品加工孵化区、春盛现代农业等项目实质性建设,统筹推进产业培育、示范推广、科研实验、农旅康养多层次发展,持续打造农业示范区国字招牌。推进农业服务社会化,新建茶机大院5个、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1个,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70%以上。加快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统筹推进“小田变大田”“闲田变忙田”,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8000亩,新增土地流转2000亩以上。编制抗旱设施规划,新建(改造)塘坝4座,改造(清淤)渠道37公里,打通农田灌溉“最后一米”。

  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坚持“四个不摘”,优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量化指标体系,落细网格监测、部门筛查预警机制,推进产业、就业、兜底综合式帮扶,巩固提升“三保障一安全”成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推深做实乡村振兴项目“四共”机制,统筹实施一批全区性重大产业项目,推动涉农资金集中安排、高效使用,确保衔接资金用于产业项目占比不低于60%。优化扶贫(衔接)项目资产后续管理机制,管好用好、持续发挥资产效益。增强村“两委”、驻村工作队“两支队伍”合力,优势互补、共同推进乡村振兴发展。

  聚力推进强村富民。深入实施党建带群建促乡村振兴满天星计划,发挥党的二十大代表龙守菊工作室作用,优化完善乡村运营机制,推动乡镇振兴公司和强村公司实体化、规范化、市场化运营,打造乡村运营示范点3个,力争村均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75万元。深化“村村共建”“村企联建”,设立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基金,探索“山边、湖边、田边、城边”不同类型村庄发展模式,打造一批“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健全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推行“企业+合作社+农户”“公司投股+集体参股+农户入股”等合作模式,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做大做强,新增市级以上产业化联合体1个、示范社(场)5个。创新以工代赈模式,拓展项目实施方式,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增收。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加强农产品产销对接,深化拓展消费帮扶。

  五、坚持“以文塑旅、城旅融合”,加快文旅产业转型升级

  推动文旅体深度融合。策应“大黄山”战略,树立“大文旅”理念,系统构建“一核、两极、三环”文旅发展新格局,加快建设高水平国际旅游目的地。打好“文化传承”牌,深度挖掘多元文化内涵,加快太平湖5个转用项目再利用,举办少儿围棋、书法联展、非遗展演等文化赛事活动,打造体育文化、徽州文化、地方文化集中宣传展示平台。实施优秀文化传承记忆、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双工程”,制作“非遗记忆”传承纪录片,编制红色旅游发展规划,实施黄山烈士陵园纪念设施、徽保文保等项目,打造京师太平会馆、历史朝代茶馆、汉实艺术馆,让游客在“一物一景”中感受静谧文化、享受恬静生活,赋能旅游内涵发展。做强“运动体验”品牌,依托名山秀水资源优势,深化与国家体育总局水上运动中心、中国休闲垂钓协会等国家级机构组织的战略合作,继续举办国际铁人三项精英赛、全国动力冲浪板巡回赛、长三角摩托车越野赛、太平湖公开水域游泳赛等系列精品体育赛事,加快落地水上国民休闲运动中心、太平湖户外垂钓运动营地等一批国字号运动基地,丰富提升浦溪河夜间经济业态产品,打造“陆上能走能跑能骑、水上能游能赛能钓”的多层次、个性化运动体验产品,以体育赛事“引流”、休闲产品“变现”,让游客在“一山一水”中感受运动激情、享受健康生活,助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baogao/huadong/4628.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