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安徽省)宣城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12月31日)

  (五)坚持锻长补短,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把扩内需作为重中之重,深入实施服务业“锻长补短”行动,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

  恢复和扩大消费。开展“品质生活·乐享消费”促进消费活动,用好购买补贴、消费券、阶段性减免门票等举措,释放家电、汽车、零售、餐饮、旅游等消费潜力。培育壮大商贸流通企业,支持企业加快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新增限额以上商贸企业100家以上。推动万达广场、国购广场等核心商圈发展,加快北门老街等商业步行街建设,打造夜间经济集聚区。高标准建设15分钟便民生活圈,构建中高端、多样化、多层次商贸服务供给体系。

  做强商贸物流业。加大商贸物流企业招引,引导工业企业开展工贸分离,支持物流企业与制造业企业共建供应链,建立完善物流体系,切实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加快长三角(宣城)农产品供应链中心、长三角(宣城)智慧物流基地建设。加快市本级电商与快递融合发展,做优东部新城直播电商基地,推进羽绒交易中心建设,打造电子商务集聚区。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和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争创省级县域商业示范县1个。

  打造开放平台。高质量推进安徽自贸试验区宣城联动创新区建设,探索形成一批宣城特色制度创新成果。积极推进宣城综合保税区项目建设和申建工作。加快中国(宣城)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发展,新增跨境电商企业70家,实现交易额25亿元以上。建成运营宁波舟山港宣城国际陆港项目一期,探索实现“港务、关务、船务”功能前移,力争宣城至宁波舟山港海铁联运突破3万标箱。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建立回转挖潜、企业孵化清单,新增进出口实绩企业100家以上。

  提振文旅产业。围绕高品质建设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打造宣泾城市休闲景观廊道,优化提升皖南“川藏线”自驾廊道,参与构建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着力打造长三角生态文化休闲康养旅游基地。持续开展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实施重点文旅建设项目30个左右,支持绩溪创成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坚持龙头带动,加快云岭5A级景区和桃花潭、水东、新和等旅游度假区创建,力争旅游收入增长20%。启动国家级宣纸文化生态保护区申报,推进文房四宝产业转型升级。运用新媒体等手段加强文旅宣传推介,创新办好第十一届文房四宝文化旅游节,提升“中国文房·诗意宣城”品牌价值和影响力。

  (六)坚持城乡统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深入实施“两强一增”行动,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严格耕地保护,统筹推进农业“标准地”和“小田变大田”改革,新建、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17.6万亩,实施农田水利“最后一米”工程,支持和培育种粮大户,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稳定。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建设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基地2个,创建农业精耕细作示范点6个。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登记注册农民合作社20个、家庭农场300个。改造提升保障性蔬菜基地,拉长茶叶、畜禽、特种水产、林特产品等特色优势产业链条,打响徽菜预制菜品牌。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力争农产品加工产值达1100亿元。推进长三角农业与健康(两强一增)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新增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7个。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加快推进23个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274个,优化村庄分类和布局。开展生态振兴试点乡镇、村建设。全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新建一批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消除农村黑臭水体,污水治理率提高至29%,改造提升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1.1万户,整治重点自然村460个。扎实开展“万企兴万村”活动。扩大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加强乡村产业人才、公共服务人才、乡土人才、新乡贤人才队伍建设。

  拓展农民持续增收渠道。确保脱贫人口年人均纯收入增速高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实施农村居民本地就业“121”计划。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深化农村“三变”改革,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比例达60%。推进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改革。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农村电商,开展“一县一业(特)”全产业链创建,加快“一村一品”建设,促进乡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力争集体经济强村、股份分红村占比分别达40%和33%。

  (七)坚持生态优先,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加快打造美丽中国“宣城样板”。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严格落实能耗“双控”和节能审查制度,强化节能预警和用能管控,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有序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力争钢铁行业实现超低排放改造。推进宣州、广德屋顶分布式光伏试点。设立“双碳”基金,提升森林、湿地碳汇能力,完成营造林50万亩,湿地保护率保持50%以上。共建新安江—千岛湖生态保护补偿试验区。开展公共机构绿色低碳引领行动,倡导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打好蓝天保卫战,加强臭氧污染防治和柴油货车污染治理,着力消除重污染天气,空气优良天数比率保持在90.9%以上。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推进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确保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优良率达93.8%以上、在用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强化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加强危险废物、医疗废物集中收集处理,有效保障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创新“环保管家”服务模式,全力抓好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争创第七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baogao/huadong/4623.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