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总结工作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看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受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和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地区生产总值等主要指标未完成年初预期目标;经济总量偏小,发展偏慢,与区位资源优势还不匹配;产业结构不优,主导产业聚集度不高,现代服务业短板明显;中心城市首位度不高,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民生事业等领域存在不少短板;营商环境需持续优化,政府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看到这些长期存在的问题,警醒我们要常怀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时刻以更加奋发有为的姿态攻坚克难,持续推进问题解决。
二、2023年政府工作安排
市委五届四次全会作出了《关于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奋力谱写现代化美好宣城建设新篇章的决定》,明确现代化美好宣城建设的总体要求、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提出到2027年,经济总量突破30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2万元。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2023年全市发展目标、工作任务和重点举措。蓝图已经绘就、目标已经明确,全市政府系统要细化“任务书”、明确“时间表”、落实“施工图”,奋力把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202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做好政府工作意义重大、责任重大。2023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围绕建设长三角中心区现代化城市总定位,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聚力打造现代产业、改革开放、城乡融合、生态文明、民生幸福新高地,为全面建设经济强、活力足、格局新、环境优、百姓富的现代化美好宣城开好局起好步。
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5%,进出口总额增长1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城镇新增就业4.5万人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2.3%,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3%,粮食产量、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等完成省下达年度目标任务。实际执行中,我们将在有质量有效益的前提下,能快则快、能超则超,努力缩小与省内兄弟市、长三角地市的差距。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坚持项目为王,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坚持常态化的投资“赛马”和调度机制,突出抓好“十大重点工程”建设,以高水平投资推动高质量发展。
加强重点项目建设。精准对接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谋划推进一批战略性、标志性、引领性的重大项目,确保列入省重点项目建议清单680个、完成投资700亿元以上。实施市重点项目800个以上,完成投资800亿元以上;其中新开工项目400个、竣工项目200个以上;谋划储备项目800个以上。加快85个5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建设,确保制造业投资增长12%。实施总装机容量1920万千瓦的抽水蓄能规划,加大“十四五”期间3座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推进力度,加快宁国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力争开工建设宁国龙潭、绩溪家朋抽水蓄能电站,争取将泾县、广德抽水蓄能电站纳入国家规划。开工建设中煤宣城电厂三期,新建续建电网大中型基建项目15个。开工建设凤凰山水库、万家水库、汤村水库和青弋江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启动南漪湖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前期工作,完成牛岭水库主体工程建设。
提升“双招双引”质效。聚焦主导产业和制造业项目,精准开展产业链定向招商,全力以赴实现招大引强新突破,宣城经开区和广德、宁国至少各招引1个百亿级制造业项目,宣州、郎溪和泾县至少各招引1个50亿级制造业项目,绩溪、旌德至少各招引1个20亿级制造业项目,力争新开工超20亿元制造业项目12个、超50亿元项目5个以上。做实十大产业链招商专班,常态化开展招商推介活动,新建亿元以上省外投资项目500个、到位资金1100亿元,确保签约项目开工率达30%、投产率达50%。举办境外招商活动,力争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5%以上。突出资本招商,发挥市产业链投资引导基金杠杆作用,大力引进和设立各类私募股权基金。深入开展“宛陵聚才”行动和“宣聚人才·城就未来”引才活动,优化产业人才政策“宣八条”,力争招引高层次人才团队25个。
优化要素资源供给。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强化评价结果运用,实行差别化支持政策,确保规上工业企业亩均税收增长15%以上。深化“标准地”改革,确保国家级开发区100%、省级开发区50%的新增工业用地按“标准地”出让。扎实推进批而未供、闲置和工业低效土地处置攻坚,消化批而未供土地2万亩以上,处置闲置土地3000亩以上,工业企业低效用地盘活率达30%以上。实施铸造企业综合评价,加力盘活重组铸造产能。强化企业用工服务保障,创新多元化招聘模式,着力缓解结构性用工难题。积极争取国家项目和资金支持,用足用好中央预算内投资、财政预算资金、政府专项债券和政策性银行资金,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重点项目建设。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构建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体系,深化政银担合作,新增信贷投放300亿元以上。实施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专项行动,大力推进国有平台公司向产业集团转型,健全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围绕全市重点产业、重大项目和特色领域布局,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强与市外国有企业和社会资本合作,积极引进战略投资和重大项目。
(二)坚持工业强市,筑牢实体经济基本盘。以实施工业强市“6543”工程为牵引,推动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
做强产业链条。聚焦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两大“千亿产业”,促进光伏、智慧能源产业发展,加快华晟异质结全产业链、固德威储能逆变器及储能电池、吉利动力电池等重点项目建设,争取承办中国光伏大会异质结分会,加快打造“中国异质结光伏之都”,力争新能源产业产值突破400亿元;支持汽车零部件企业加强与整车企业产需对接,支持中鼎和永茂泰等龙头企业打造汽车零部件高端轻量化产业集聚区,推进鼎瑜智能底盘、华域皮尔博格新能源产业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力争汽车零部件产业产值突破600亿元。推进泾县火山湖“超级工厂”、绩溪富凯特材高端轴承钢等项目建设,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