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聚力抓好城市更新。优化空间布局,美化城市形象,补齐功能短板,着力打造宜居、韧性、智慧的现代化主城区。
让城市更加舒适宜居。加快推进城中村改造回迁工程,年内竣工116万平方米、新开工88万平方米。完成37个片区、252万平方米的老旧小区改造,争创中国人居环境奖。高质量发展建筑业,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做大做强本土企业。建设S103东岳胜境旅游公路慢行系统,确保青年路、双龙路、谢过城大街全线贯通,完善城区交通路网,争创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试点。建设双龙河主题公园,为市民提供更多休闲健身好去处。
让城市更加安全韧性。持续推进“两清零、一提标”,优化“社区红管家”物业服务,提升防灾减灾能力。以运营理念经营城市,盘活主城区闲置楼宇、店面等资源,鼓励发展城市共享经济。
让城市更加精致智慧。实施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工程,整合现有平台功能,构建“城市大脑”智能中枢,实现一脑赋能、一网统管、一网智治。开展“完整社区”“未来社区”试点工作。推动社会管理场景数字化,完善新型网络基础设施,打造“数智之城”。
(八)聚力抓好营商环境。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让省心、贴心、放心、舒心成为我们的靓丽名片。
打造“最省心”的政务环境。推行“免申即享”“即申即享”“承诺兑现”等机制,严格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坚决打破“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充分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
打造“最贴心”的服务环境。全力做好为企业所办十件实事,靶向实施“一企业一实事”,健全“企业秘书”制度,探索“全员代办”。坚持“一件事一次办”“一网通办”,持续推进“1545”“绿卡”“容缺受理+模拟审批”机制,提供企业全生命周期场景化服务。
打造“最放心”的法治环境。牢固树立法治是最好营商环境的理念。启动国家级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区创建,充分发挥法律顾问作用,深入开展“法治先锋进千企、法律服务进万家”活动,为企业进行“法治体检”,落实警企暖心措施和“项目警官”制度,严打侵害市场主体犯罪,全力护航发展。
打造“最舒心”的人文环境。加快“无证明之区”建设,全面实施“证照通办”改革。创新金融产品服务、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升“普惠金融”覆盖面,完善上市挂牌奖励政策,加大企业上市培育力度。严格落实“两个毫不动摇”,重商亲商、安商富商,让企业家有地位、有形象、有荣誉、有归属。
(九)聚力抓好财源建设。树立“大财政”理念,用资本运作方法“经营财政”,最大限度提高资金管理效益。
用好“财政+基金”模式。推行股权投资和基金投放,最大限度发挥资金循环放大效应。发挥好“泰安财金泰山股权投资基金”作用,重点投向企业重大技术改造、科技成果转化、产业链关键环节提升、上市挂牌企业等项目领域,实现政府资金“投入—运营—增值—退出—再投入”循环放大。
用强“财政+国企”模式。撬动财政杠杆,最大限度发挥资金的乘数效应。用市场经济思维盘活国有资产,增加国资收益。用存量吸引增量,通过国有企业撬动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参与全区基础设施和产业园区建设。
用活“财政+资源”模式。深度挖掘潜力,最大限度发挥资金的集聚效应。实施土地收储计划,推进土地收益最大化。加快盘活有形、无形资源变资产、变资本、变股本。加强综合治税,夯实税源基础,强化跨区域税源监管,加大土地增值税清算,多措并举抓改革、促增收。
(十)聚力抓好共同富裕。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办好本次会议票决确定的10件为民所办实事,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
用教育公平托举孩子梦想。持续推进集团化办学改革。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新建续建幼儿园4所,不断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全面落实“五项管理”,持续强化校外培训机构整治,巩固提升“双减”成果,力促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用稳定就业促进稳定增收。抓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新增城镇就业6800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开发公益性岗位2000个,兜底保障困难群体就业。加大就业帮扶力度,开展专业技能培训5000人次以上。不断增加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
用优质医疗守护百姓健康。精准落实、因时因势调整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加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全力争创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不断提升医保经办服务能力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用坚实保障支撑幸福底线。聚焦“一老一小一弱”,推进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完善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访关爱机制,加强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保护。推进“泰汇救”综合救助体系建设,完成低保扩面任务。落实社会救助政策,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各位代表,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我们将坚持问题导向、有解思维,以“万事皆有解、凡事必求解”的坚韧,实施“10项攻坚”。
一是加力攻坚项目建设。深入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持续加大推项目的强度、谋项目的热度、攻项目的力度。完善项目推进新机制。建立“指挥部抓统筹、专班抓推进、领导抓包保”机制,坚持每周会商、月度通报、季度分析、半年观摩、年终总评,倒排工期、挂图作战,为项目建设提供“全程式、跟踪式、管家式”帮办包办代办服务。拓展项目谋划新思维。抢抓国家战略机遇,紧盯省市投资新导向,围绕十大领域,坚持“5个导向”,处理好“6对关系”,持续谋划争取一批专项债券、国省预算内投资、行业部门投资项目。发起项目建设新攻势。实施亿元以上重点项目100个,开工建设国家级建筑工程机械研究中心、谷德泰文旅广场等项目,推动鲁能智能输变电制造基地、国创中心产业基地等项目形成更多工程量实物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