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传统产业升级版。持续实施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三年专项行动,扩大智能诊断服务范围,助推电机、刀剪等行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培育一批示范项目。加快推进张小泉智造中心建设,推动梵森剪刀、精浦泵业(二期)等6个项目入园,正荣刀剪、鸿运刀剪等项目竣工投产。启动“柘荣剪刀制造技艺”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进一步提升“柘荣剪刀”知名度。以芭黎僧服落地建设为契机,助推芭黎僧服新三板上市,加快“柘荣僧服”集体商标申报,积极对接预制素食、佛具产品等领域龙头企业落户柘荣,鼓励联合经营,以集群发展提升影响力。推动建筑业健康发展,加大本土建筑企业扶持力度,确保闽东荣冠一级资质申报成功,鼓励县内民营投资项目选择本县建筑施工企业,实现2家以上企业入库纳统。
培育第三产业新亮点。深化省级全域生态旅游示范县创建和“中国慢城”建设,打响“中国慢城·长寿柘荣”品牌,加快推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持续完善鸳鸯草场、东狮山旅游基础设施,补齐旅游交通短板,挖掘特色旅游资源,推动“红色土楼·书香洪源”“靴岭尾文创田园”2个3A级景区创建,重点推进13个市级金牌旅游村建设,打造柘荣乡村旅游的标杆性品牌。完善民俗特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街区功能配套,推动宝鉴宅等少数民族特色村探索“民族特色村寨+旅游”,举办系列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强化市场营销,力争旅游人数、旅游总收入均增长25%以上。开展“现代服务业提升年”活动,建立3年储备计划企业库,大力发展金融服务、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生产性服务业。
(二)激发“拼”的劲头,推进项目扩投资、快建设
坚持先谋后动、动则必快、动则必成,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在项目攻坚中展示“柘荣速度”。
抓好项目提速“主引擎”。以“项目大提速”行动为抓手,持续深入开展“三比三赛”专项行动,用好“五个一”项目推进机制,推动128个拟实施重点项目落地见效,力争全年重点项目开工建设72个以上、竣工或部分竣工52个以上。落实项目前期“3+N”工作机制,细化梳理项目前期工作专班目标任务,全力破解审批、用地、资金等要素制约,确保要素跟着项目走、保障跟着节点走。加强项目策划,重点围绕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民生需求,凝聚资源力量,谋划生成一批利长远、打基础、促发展的新项目。深化筹融资专项行动,准确把握政策资金投向,不断充实重点项目储备,全力以赴争取上级专项资金、专项债券、政策性贷款等支持,为重大项目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下好招商引资“先手棋”。以“全员大招商”行动为引领,推动“以链聚商、政企联动”,围绕生物医药、不锈钢等产业建链、延链、补链、强链。重点对接央企、国内“500强”等实力企业,定向招引税源型、成长型、带动型“三维”好项目,提升招商质量和项目效益。树牢“亩产论英雄”理念,完善土地利用综合评价机制,甄选引进大项目、好项目,促进土地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强化政策服务,完善各行业产业扶持政策,加大招引项目落地扶持力度,推动在谈项目签约落地,力争全年新签约工业、服务业项目投资额均达15亿以上。
打好园区建设“攻坚战”。持续优化园区体系,不断完善产业布局,统筹建好生产、生活、生态和文化空间,增强园区综合承载、资源整合、服务保障等能力,推动产业园区向产业社区、智慧园区跃升。生物医药产业园计划年度投入2.1亿元,启动太子参产业服务中心、公共实训基地及人才服务中心等项目建设,加快标准化厂房(二期)、西源路等项目进度,持续完善配套服务。砚山洋刀剪产业园计划年度投入1亿元,启动规划八路、轻工标准化厂房、“三杆两线”管网迁移等项目建设,确保园区二路、三路建成投用,加快补齐短板弱项。乍洋不锈钢产业园计划年度投入2.8亿元,加快路网、水系改造、边坡支护等配套项目实施,完善园区环保风险三级防控体系,确保酸洗厂、污水处理厂建成投用,实现安全与发展同步推进。
(三)追求“质”的提升,推进城市焕新颜、增内涵
坚持以工匠精神抓建设、绣花功夫抓管理,着力提升宜居、韧性、智慧水平,在城市建设中彰显“柘荣形象”。
提升城市品质。立足“中国慢城”发展定位,完成城市景观风貌专项规划编制,谋划实施“1688”工程,致力建设“中国剪纸第一城”,打造6条城市慢行系统,新改建8个城市公园,再造8个城市书坊,把“慢”文化内核贯穿于城市更新迭代中。拓宽对外通道,大力推进普通国省干线建设,启动省道S201路亭(霞浦界)至鸳鸯头段建设,跟踪霞柘泰景高速公路、福安至泰顺公路(柘荣段)等项目,扎实做好温福高铁过境设站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实现“高铁梦”。畅通城区道路,完成广福路、秀峰路(广福路-东源大道)、东源北路(东源大道-荣兴路)等5个道路工程,力争新改建市政道路10公里以上。继续改善水环境,加大龙溪综合治理及周边景观提升力度,实施老城区、南部新城等7个雨污管网改造项目,新改建污水管网20.5公里,让母亲河“水更清、岸更绿、景更美”。打造老城区县城更新建设样板,实施仙屿公园提升改造等项目,推进富民花园、安居小区等老旧小区改造,让老城区焕发新活力。
完善治理体系。加快构建城市精细化、智能化治理体系,以精管智治“绣”出宜居慢城。系统治“脏”,启动城乡环卫一体化项目,建设垃圾转运站及厨余垃圾处理站,规范生活垃圾处置设施运行管理,持续推动生活垃圾外运处置和城乡垃圾分类。科学治“乱”,规范户外广告、招牌设置,优化“摊规点”布局,加大“两违”综合治理力度,确保“两违”零新增。数智治“堵”,实施智慧城市(二期)项目,打造“城市智脑”,实现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推进占道经营、乱停乱靠等城市“顽疾”根治;加快建设智慧交通管理平台,提升公交智能化运行系统,新增停车位300个以上,营造良好交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