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低效闲置资源盘活力度。加快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支持闲置工业厂房、低效工业园区改造提升,强化要素保障,高效盘活各类土地、房产及其他经营性资源。加强财政统筹,灵活运用各类方式分类盘活一批国有资产。
(五)着力深化对台交流合作,扎实推进两岸融合发展
发挥前沿平台优势,落细落实对台先行先试政策,着力打造两岸共同市场、共同产业、共同家园,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
深化以通促融。加强两岸经贸往来,深化集成电路、数字文创、智能制造等领域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创新金融合作,发挥台商产业投资基金作用,支持在厦台企上市融资。巩固完善对台海运快件南向通道,做大两岸海运快件和跨境电商业务。稳步推进厦金通电、通气、通桥项目厦门侧工作,加快建设厦金共同生活圈。
深化以惠促融。用好各项惠台利民政策,在市场准入、就业创业、公共服务等方面更好关爱造福台湾同胞。积极推进台湾人才职业资格直接采认工作,支持台湾同胞参与我市职业技能等级评定,支持更多台湾人才和台湾青年来厦交流和就业创业。
深化以情促融。办好海峡论坛等重大涉台活动,建好两岸交流基地、青创基地,做好两岸在基层民间、民俗信仰、姓氏族谱、青年学生等方面交流合作,讲好两岸融合故事。
(六)着力提升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打造更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深入实施跨岛发展战略,坚持规划统筹引领,加强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治理,加快构建“岛湾一体”城市格局,打造高品质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统筹城市更新和新城建设。统筹征、拆、建,强化节约集约用地和集中连片开发,提升城市发展效益。开展城市有机更新行动,加快老城区、老旧小区改造,综合整治城中村。加快新城建设,完善设施配套,布局一批高能级产业项目,推动产城人融合发展。实施房票制度,支持刚性和改善性购房需求,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探索长租房市场建设,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
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加强城市整体设计和风貌管控,统筹地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完善“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推进山海廊道、湿地、湾区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持续改善筼筜湖等水环境。推进中央、省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做好生活垃圾分类全过程管理。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建设更具韧性城市。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交通网络,推动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报批,实现4号、6号线轨通,加快推进第三东通道等跨海通道项目规划建设。深入开展道路交通综合整治。加快建设供水大水网。持续推进正本清源改造,提高污水处理能力。新建改造燃气管道,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市级示范区。健全房屋安全长效管理机制。加强应急指挥和救援体系建设,全面增强城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建设新型智慧城市。加快“双千兆”城市建设,实现5G独立组网连续覆盖。高水平建设城市大脑,推动工信、商务、城市管理、市政、交通、水利等领域智慧化升级改造,逐步实现市域治理“一网统管”、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政务办公“一网协同”。
(七)着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城促乡、城乡互补、融合发展,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壮大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生态高效种养、农产品加工、预制菜、休闲观光等优势特色农业。实施种业振兴行动。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和现代农业设施,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保障好“米袋子”“菜篮子”。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加强村庄规划实施管理,统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完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管理运营机制,推进“崇尚集约建房”示范区、“绿盈乡村”“四好农村路”建设。推广乡村治理“积分制”“清单制”,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精准帮扶薄弱村,充分挖掘村集体资产经营效益,优化集体预留发展用地政策,培育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加强农民劳动技能培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健全新时代科技特派员制度,大力推广农业新技术新成果。
(八)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打造文化中心、艺术之城、音乐之岛,不断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支持地方文艺院团改革发展,推出更多新时代文艺精品。积极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档案、地方志、文史等事业,提升新型智库建设水平。大力培育文化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具有厦门特色的文化品牌、文化空间及文化地标,发展壮大文化产业。
保护传承历史文化遗产。加强鼓浪屿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加快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风貌区有机更新。保护利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建好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活态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嘉庚精神时代价值,推动特色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持续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深化“爱心厦门”建设,健全志愿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