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项目储备。聚焦高能级新城区与和美乡村新样板发展定位,摸准政策脉搏,找准发展短板,高标准谋划一批强基利远的好项目。健全重大项目库,编制项目手册,优先重点项目要素保障,有序推进项目前期工作,确保实施区级重点项目130个以上。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家、省、市规划“大盘子”。畅通项目融资渠道,积极争取专项债券和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力争全年对上争资10亿元以上。
(五)抓创新、促改革,让发展动能更加充沛
以更深层次改革激发创新动力。深化“放管服”、商事制度改革,加快政府流程再造,深化“全省一单”制度体系建设,推进个人和企业生命周期“一件事一次办”,全面打造徽州政务升级版。扎实推进乡镇管理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提速“数字徽州”建设,配合安徽大数据中心黄山市子平台建设,持续推进区级系统迁云工作,有序扩容“政务云”。加快国有企业市场化步伐,提升国企经济效益和国有资本运营能力,力争浪漫红集团、国投集团资产规模分别达10亿元、100亿元。
以更高水平开放集聚创新要素。加快构建以创新为核心的政策体系,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利用,不断升级创新政策和环境,依托双创基地,打造功能更加完备的“众创空间”“创客空间”。以更大手笔引才聚才,深化“徽聚英才行动”,持续完善优化青年友好型环境,全年新引进高层次人才10人以上。积极引导东远新材料、圣戈班汇杰等企业建设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发挥徽杭科创中心作用,探索设置大湾区科创中心,全力打造创新项目洼地。坚持“六外”联动,借势首届RCEP地方政府合作黄山论坛,讲好“徽州故事”,助力企业打开RCEP成员国市场,力争全年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5%以上。依托跨境电商产业园,引进一批跨境电商企业,全力争创安徽省外贸转型升级基地。
以更优营商环境服务创新创业。不断完善支持企业家的政策体系,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跟进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改进并用好“1+N”产业激励政策,强化政策引领促动效应,持续推进企业降本减负增效,提振发展信心。深化“四送一服”、驻企服务,常态化开展“徽企向未来”茶话会活动,健全企业诉求解决机制,助力企业安心创新创业。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格局,用活用好产业基金,建立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支持体系,力争全年完成政银担9亿元、税融通4.5亿元、应急还贷资金3.8亿元。
(六)抓统筹、促扩能,让城乡发展更加协调
高标准推进城市扩容。优化“三区三线”规划体系,持续优化城市布局。顺应徽屯一体发展趋势,聚焦岩寺主城区首位度突破提升,稳步推进“一核两翼四片区”高能级新城区建设。加快体育馆、游泳馆、老年大学等配套设施建设,打造汇丰广场商业综合体、岩寺老街等一批现代商圈,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推进井信农贸智能市场、徽州大市场建设,让市民“乐购其中”。加快望府未来、君岳府等中高端住宅区建设,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新城区。
高品质推动城市更新。结合智慧停车场及配套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实施南山路、文峰路、环城北路等道路改扩建,新改建城市道路12公里以上。加快推进城市净水厂建设。新增绿道8公里、完成雨污清淤检测修复9公里,补齐城市功能短板。完成“名山秀水风景道”项目徽州区段工程建设。持续实施城市微改造综合提升工程,扎实推进永佳大道等区域风貌整治,新建生境花园2个、“微改造、精提升”靓点50个以上,稳步推进培啤片、金市、农场渔场等棚改地块“清零”,完成2个老旧小区改造。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城北新城建设,力争全区海绵城市化率达40%以上。
高水平加强城市管理。注重城市精细化管理,按照“席地而坐”标准,打造“全国最干净城市”。探索推行“城市大管家”,着力打造智慧城市管理体系,进一步整合环卫、城管、公安、应急、公交、物业等平台,努力实现“一网统管、一网多用”,赋能城市运转更加高效便捷。持续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做细做实徽州人家社区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点工作,继续推行垃圾分类积分制,确保垃圾分类小区群众知晓率达90%以上。积极创建全区无烟党政机关。推动志愿服务工作常态长效,促进市民素质养成,助推城市更加文明和谐。
(七)抓转化、促提升,让生态底色更加鲜明
坚持发展绿色化。抓实环保问题整改“回头看”。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以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为契机,推深做实林长制、河(湖)长制,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统筹抓好人工造林、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工作,加强污染物协同控制,确保空气优良率、全域水质稳定达标。谋划实施“烟雨徽州·水墨乡村”水系综合治理项目,积极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系统推进新安江流域综合治理,启动生态廊道(二期)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望丰EOD项目,提升丰乐河流域生态修复成效。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绿色新风尚。
推进产业生态化。推行农业绿色生产方式,统筹抓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强化秸秆焚烧管控,力争畜禽粪污和秸秆综合利用率分别达98.5%、92%以上。推动工业减污降碳,统筹推进双益污水处置扩容、泰达环保集中供热项目实施,培育省级以上绿色工厂1户以上,争创绿色设计产品1个以上,全力打造绿色工业。坚持把现代服务业作为绿色转型发展的新引擎,以“大旅游、大健康、大数据、大融合”为主导方向,发力健康养老、体育休闲、教育培训、家政服务等新兴产业,做好生态大文章。
探索生态产业化。持续把“生态+”理念融入到产业发展之中,稳步推进“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探索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利益导向机制,倒逼引导形成绿色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开展资源使用权抵押、收益权质押等绿色信贷业务,健全“生态信用”评价体系。积极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及市场建设,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力争新增林业碳汇项目1个以上,更大范围推动生态资源市场化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