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安徽省)安徽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23年1月13日)

  (七)强化国内国际市场联动,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利用外资是更高水平开放的关键抓手。创新利用外资模式,发挥境内外商协会、国际化产业基金等作用,用好长三角外资企业资源,加大与境外世界500强、行业龙头、隐形冠军等企业对接力度,提高外资招引精度和效率。以制造业利用外资为重点,围绕强链延链补链,全面梳理十大新兴产业外资招引重点领域和目标企业清单,精准引进一批外资项目。支持在皖外资企业再投资。营造吸引外资良好环境,全面推行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为在皖从事投资、创业、科研、经贸等活动的境外人员提供工作生活的更大便利。

  提升外贸规模质量。实施外贸主体培育壮大工程,新增进出口实绩企业1000家以上。实施万企百团出海行动,更大力度抢订单拓市场,加强“一带一路”、RCEP等新兴市场开拓。高效运行外贸综合服务平台,更好整合外贸资源,提升外贸服务质量和效率。拓展提升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功能,构建中高端消费品保税展示交易、新型易货贸易等平台。壮大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建设使用海外仓350个以上,跨境电商交易额增长30%以上。

  加快构建链接长三角和中部地区市场枢纽。系统建设枢纽型、市场化要素平台体系,让连接东中西的市场腹地进一步成为联动国内外的开放高地。全面提升安徽自贸试验区建设能级,加强与沪苏浙自贸试验区联动合作。主动对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谋划建设安徽联动区。加快发展市场化、专业化展会,增强世界制造业大会、“天下徽商”圆桌会等平台功能。扩容和完善商协会体系,更好发挥长三角和中部地区国际商会联盟等作用。加强对台、港澳和侨务工作,拓展与国际友城深度交流合作。

  (八)落实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区域协同共进、加快发展

  深化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用好产业链供应链跨区域协调机制,提质升级省际产业合作园区,加快建设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推动与沪苏浙产业链深度嵌入融合。协同推进G60科创走廊建设,依托科技创新共同体实施一批联合攻关项目。持续推进省际间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连接东中部的交通枢纽功能。积极引进高品质教育、医疗等资源,加快建设重点面向沪苏浙的康养基地。促进各区域各领域与沪苏浙建立紧密型、互补型合作关系,深化皖北地区与沪苏浙城市间结对合作帮扶。抓好三省一市重点事项落实,办好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轮值年系列活动。

  提升区域协同发展水平。推进合肥都市圈提质升级,加快合六经济走廊、合淮产业走廊建设,启动建设合六(金安)市际合作园区。推动皖北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加快突破、引领经济社会全面加快发展,支持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引导推动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参与皖北绿色食品、新材料、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7条千亿级产业链建设;突出产城融合、项目支撑,支持皖北中心城市能级提升和县城建设,促进江淮运河在皖北更好发挥综合效益。发挥长江沿岸城市区位、交通、生态等优势,增强产业人口集聚能力,推进组团式发展,整体提升高质量发展水平。支持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加大生态型、适应性、特色化产业布局,推动六安市与上海市对口合作取得更大成效。高品质建设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整体联动推进生态型、国际化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建设,集聚文化创意、研学旅居、商务会奖、生态康养等新业态,塑造“烟雨徽州”文化映象,感召更多年轻人汇聚创业。

  开展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行动。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增强城市对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资源集聚能力和发展活力。以产业升级为重点,推动各地发挥资源禀赋比较优势,找准发展定位,支持每个县(市、区)打造1个以上特色产业品牌园区。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完善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提升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城市更新行动,构建高品质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以市场机制实施全生命周期片区更新开发,探索国企、民企等各类企业协同发展模式,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城市设计、建设和运营。推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强化项目统筹集成,系统谋划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项目,规范利用REITs、PPP等模式开展建设,着力打造功能完备、品质优越、特色鲜明、富有活力、宜居宜业、带动乡村的现代化城市。

  (九)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发布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建立健全全省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开展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资源利用效率提升行动,实施重点行业企业减煤重大工程。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改革试点。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推行单位能耗产出效益评价。深入实施能源综合改革试点。推进风光装机倍增工程,加快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400万千瓦以上。提高省外绿电受进规模,新增支撑性电源装机156万千瓦。

  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开展消除重污染天气攻坚行动,推进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基本完成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建立江淮运河水质保障机制,实施淮河流域水质提升行动。加快城市污水管网改造,县城建成区黑臭水体消除比率达80%,整治农村黑臭水体950个。推进合肥、马鞍山、铜陵国家级“无废城市”建设。持续抓好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等反馈问题整改,完善省级生态环保督察制度。

  加强生态屏障建设。编制实施美丽安徽建设规划纲要。推进长江流域水生态保护修复、新一轮巢湖综合治理,加强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高质量推进新安江—千岛湖生态保护补偿试验区建设。支持黄山市创建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实施森林质量提升行动,推进“四廊两屏”建设,完成人工造林25万亩。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baogao/huadong/4344.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