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动高水平开放创新。深化落实全球服务商计划,完善全球服务商理事会市场化运作机制,推动长三角城市合作清单项目落地,助力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深入实施亚太运营总部计划,支持外企、央企、民企等各类总部在静安新设机构和业务,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及其他类型总部20家。积极承接进口博览会溢出效应,推进保税展示交易落地,不断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深入建设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引导总部研发中心、开放创新平台落地,优化跨境创业服务,打造多层次的国际化众创空间体系。建立“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全区专精特新企业达到150家。支持科技企业参与产业技术研发攻关,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施“静英”人才行动计划,做优一站式人才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优秀人才集聚发展高地。
持续营造一流营商环境。落实市优化营商环境6.0版方案,形成涵盖企业经营全生命周期的项目化服务清单,推行就近办、集成办、马上办,全力打造政务服务升级版。优化“一件事”服务模式,推动更多涉及面广、办理量大、办理频率高的事项实现“一件事”集成服务。深化“好办”“快办”“智能办”改革,优化全流程一体化办事服务。完善综合窗口功能,不断提高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水平。夯实企业服务三级网络,优化问题发现、解决和督办机制,为各类企业提供更多贴心服务,增强发展信心。充分发挥“卫企”联盟等平台功能,加强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和监管执法。持续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加大行业综合监管力度,创新包容审慎监管举措,维护公平竞争的良好市场环境。
(二)坚持融通创新,推动城区数字化转型,不断增强未来引领力
深化经济数字化转型。发挥国家新型工业化大数据产业示范基地、国家区块链创新应用综合性试点等平台作用,瞄准新领域、新赛道,加快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行业龙头企业集聚。主动布局先进算法模型、智能芯片研发等领域,持续提升数智产业创新策源能力。探索建设可信数据经济试验区,打造静安特色的数商产业生态。深化产业资源与创新资源联动,促进数字技术在商业消费、专业服务、文化创意、健康服务等实体经济领域广泛应用,形成更多具有示范引领性的数字化应用场景和解决方案。深化数据治理,分类分级规范共享公共数据,依法保障数据安全,夯实城市数字底座。
深化生活数字化转型。面向各类人群全周期、多层次的生活需求,打造智能便捷的数字化公共服务体系。拓展智慧养老应用场景,推广“养老院+互联网医院”模式,提升“为老服务一键通”实用性,实现区内有需求的独居老人服务全覆盖。优化“便捷就医服务”,探索构建数字化医疗新流程。加快文化资源数字化,持续做好图书数字资源推荐及线上配送。升级建设“静安体育综合服务平台”,向市民提供场馆预约、健身电子地图等全方位服务。着力解决“数字鸿沟”问题,推进数字服务适老化改造和无障碍改造。
深化治理数字化转型。持续升级“一网通办”线上平台,拓展公共服务事项接入范围,增强“随申办”静安旗舰店服务能力。做优企业专属网页,推广授权代办、政策体检等场景应用,打造个性化涉企专属档案。在楼宇、园区等部署“智能帮办系统”,提升企业办事体验。深入推进“一网统管”建设,打造区应急指挥综合管理平台,强化平急转换、远程指挥、资源统筹等功能。完善城市生命体征监管分析系统,力争实现城市运行风险的“全感知”。健全首席数据官制度,畅通数据共享渠道,探索上线一批“两网”融合应用示范场景。推进南京西路数字街区、市北数字园区等示范项目建设,打造经济、生活、治理全方位数字化转型的静安模式。
(三)坚持绿色发展,做实城市精细管理,不断增强环境吸引力
持续拓展城市功能空间。提高建设项目审批审查效能,加强重大项目协调推进、全程跟踪和帮办服务。南京西路永源浜4号地块、洪南山宅等12个项目实现开工,江宁路54A、晋元北地块等13个项目实现竣工,全年完成开工、竣工各100万平方米。基本建成平陆路(汶水路—永和路)、南北通道二期北段(芷江西路—中山北路),完成17条道路大中修、积水改善和架空线入地工程。深化产业空间高质量利用,做好低效用地盘活转型和城市更新,推动功能复合、综合发展。
优化提升城区环境品质。推进“美丽街区”建设,完成南京西路后街景观商业区、江宁温馨休闲区、威海路历史风貌区、苏河秀带景观区、郁金香公园景观区、中环商业休闲区等6个高品质“美丽街区”创建。推进苏州河沿线全要素整治和精细化管养,实现景观品质再提升。完成广场公园(静安段)整体改造,推进472街坊公共绿地等项目建设,提升“口袋公园”建设水平,创建光复路(长寿路桥—普济路桥)绿化特色道路,全年建成公共绿地5.6万平方米、立体绿化2.5万平方米、绿道2公里。巩固生活垃圾分类实效,提升垃圾回收处置能力。加强河道水质监测,落实精细化养护措施。有序创建无违建示范街镇,打造一批“零违建”居村。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推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完成光伏可再生能源建设任务。全面推进“无废城市”建设,统筹做好大气、水、土壤等环境治理,积极推动彭浦镇创建国家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提高基层社会治理效能。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不断升级全要素社区治理智能平台,在社区服务、自治共治等领域开发更多便捷场景。深化居委会标准化建设,做强社区工作者队伍,提升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巩固住宅小区综合治理全市领先水平,加强物业服务行业监管,做实业委会规范化运作机制。夯实楼组“微网格”,持续扩大“美丽楼组”覆盖面,进一步提升社区居民参与议事协商、自治互助能力。优化社会组织培育孵化体系,推进规范化建设,积极推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