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切实提升履职效能,政府自身建设拓展深度
锤炼过硬政治能力。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会“两个结合”“六个必须坚持”的重要意义,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深化全面从严治党“四责协同”机制,持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自觉涵养新时代廉洁文化。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以钉钉子精神纠治“四风”。
深化法治政府建设。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成功创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区。深化街镇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推进基层“一支队伍管执法”。严格办理行政复议案件,做好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工作。坚持政府过紧日子,加快创建节约型机关,合计压减非重点、非刚性支出35.57亿元,优先保障公共领域及基本民生需求。严格开展审计监督,深化审计结果运用,加强财政资金规范管理和高效使用,进一步严明财经纪律。及时向区人大常委会报告、向区政协通报重大事项,不断提高区人大代表建议和区政协提案办理的工作水平,人大代表建议解决率达到83.2%,政协提案予以解决或采纳的达到94.8%。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全区上下众志成城、奋力拼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这些成绩是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区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静安区人民政府,向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共克时艰的全区近百万市民群众,向为疫情防控作出重要贡献的广大医务人员、疾控人员、援沪医疗队伍、基层工作者、公安民警、志愿者、下沉干部、新闻工作者、工程建设者、城市保障人员、应急处置和消防救援人员、民兵预备役人员等,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市属各部门和有关单位、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驻区部队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向所有关心、支持和参与静安建设发展的同志们和朋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对照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的新部署新要求,对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更高期盼,我们的工作还有许多不足,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面临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改革开放仍需向纵深推进,创新发展动能有待增强,区域发展仍不均衡,城区核心功能需要进一步提升。城市数字化转型与治理现代化水平有待提高,建设安全韧性城市任重道远,特别是极端情况下城市运行保障和应急管理体系亟需加强,社会治理平急转换机制仍待强化,迅速高效组织动员能力有待提升。民生保障还存在短板,公共服务供给仍需提质增效,政府履职能力需要进一步强化,政府作风建设还要持续深入推进。我们要直面这些问题和挑战,以更有力的担当、更扎实的举措,不断改进各项工作,不辜负全区人民的期待。
二、2023年主要任务
2023年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正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国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前途光明、任重道远。上海正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战略擘画,按照市第十二次党代会部署要求,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静安作为上海中心城区核心区,要素资源多、开放程度高,是全市发展的重要“风向标”。为此,我们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根据十二届市委二次全会和二届区委六次全会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紧紧围绕“四范目标”,大力实施“七增计划”,全面推进“五大工程”,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加快建设卓越的现代化国际城区,用静安生动实践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区样本。
综合各方面因素,建议今年静安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0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6%;新增就业岗位、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率均完成市下达目标。
今年重点做好以下七方面工作:
(一)坚持高质量发展,完善服务经济体系,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
全力构筑功能区特色优势。持续提升南京西路地区高端商务功能,加快实施城市航站楼、阿波罗大厦等楼宇更新改造,驱动产业功能迭代升级。高标准运营张园西区项目,有序推进东区项目建设,促进商旅文深度融合发展。做实政务服务分中心,提升企业办事便捷度。持续打响苏河湾地区滨水商务品牌,做好苏河湾中心、丽丰天际中心、龙盛福新汇等新入市载体的产业导入和项目集聚。扩大苏河湾论坛、人力资源产业峰会等活动影响力,强化功能区整体形象宣传推介。持续增强大宁地区“科创+文创”发展动能,打造芯片设计、数字化安全、智慧健康等科创产业亮点,放大影视创制、电竞赛事、数字文创等产业集聚效应。完成大宁中心广场二期数字化园区建设。持续提升市北地区数智创新浓度,深化数字化转型示范区建设,发挥区块链生态谷、市北数智生态园等平台作用,壮大数据智能产业集群。加快市北国际科创社区建设步伐,推动走马塘工业用地转型升级,推进北郊站“站城一体”转型,持续优化区域综合配套环境。
加快构建高能级产业体系。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提振消费信心、释放消费活力。深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示范区建设,提升品牌经济、首发经济能级,丰富夜间经济、体验经济场景。围绕合生MOHO、嘉里不夜城等新改建项目,推动商圈功能升级。聚焦重点产业提质增效,全力构建更具资源配置力、综合竞争力和创新引领力的产业体系。巩固优势产业基本盘,支持数字贸易、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完善持牌类金融机构、外资资管机构、金融科技企业等发展布局,提高管理咨询、人力资源、工程设计等各细分领域专业服务品牌企业集聚度。激活潜能产业爆发力,大力引进和培育领军企业、高成长型企业,加快提升数据智能、文化创意、生命健康等产业集聚度和贡献度。高质量开展投资促进工作,全年引进各类品牌首店165家、持牌类金融机构20家、人力资源机构40家、大数据企业100家、影视电竞企业16家。新增注册企业10000家,引进税收千万级以上项目120个,产业细分领域隐形冠军企业20家左右。实施亿元楼培育计划,全年亿元楼数量稳中有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