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发展现代金融、工业设计、商务咨询、检验检测、供应链管理等业态,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净增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6家,认定济南市总部企业2家。加快推进山东双佳钢铁供应链产业园等项目,发挥鲁中钢铁物流园优势,大力发展智慧物流、冷链物流和供应链物流,打造智慧物流园区。以数智亿丰跨境电商产业园为依托,孵化培育跨境电商企业3家,年内跨境电商进出口额达到6亿元。积极拓展绿色消费、数字生活、生态体验等消费新场景新模式,推动健康、养老、文化等服务消费向高品质升级,培育发展“首店经济”、电商直播、高端婚庆等业态。引进商业综合体、品牌汽车4S店、中高档家居建材展销中心,改造提升新兴路、友谊大街等传统商圈,举办文博会等节会展会,开展发放消费券等惠民促销活动,激发消费市场活力。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借助高铁开通机遇,加快推进齐鲁源、9363军工文化产业园、寄母山文化艺术乡村等文旅项目建设,推出一批文体游、研学游、工业游、民宿游景点,形成全域立体、四季全时的旅游发展格局。
推动产业生态持续优化。按照“储备一批、培育一批、提升一批”的原则,加强对入库企业分类指导,形成有机衔接的梯度培育体系。筛选30家重点企业,加大要素供给、金融支持、政策奖补力度,培植营业收入过亿元企业9家。引导骨干企业加大技改力度,实施20个总投资41.9亿元的重点技改项目。引导中小企业向专业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新培育市级以上单项冠军企业4家、创新型中小企业15家、“专精特新”企业8家以上。精准助企惠企暖企,认真落实各级惠企政策,组织开展供需对接、银企推介、用工保障、科技服务等活动,帮助企业解决市场开拓、融资、研发等实际问题。完善用地、用能、排污等差别化政策,保障重点产业生产要素供给,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围绕“企业办事无忧、政府无事不扰”,深化“极简审批”,创优“钢好办”政务服务品牌。积极盘活闲置土地、低效工业用地、低效厂房,推进存量工业用地高效集约利用。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激发企业发展活力。认真抓好第五次经济普查,摸清产业发展基础、现状和基数。
(二)扩大有效投资,增强高质量发展后劲支撑
推进项目建设。坚持“项目为王”,强化项目全周期管理、全流程服务,完善“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加快70个省市区三级重点项目建设,完成重点项目投资130亿元以上。加强谋划储备,认真研究政策导向和财政投向,聚焦基础设施、民生短板、产业需求,策划储备政府专项债项目30个以上。强化质效导向,建立以技术含量、投资强度、亩均效益、能源消耗等为核心要素的评估筛选机制,把好项目准入关口。
攻坚招商引资。坚持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大力开展精准化、专业化招商,加强全生命周期协调服务和督导考核,项目履约率和形成固投占比分别达到50%、35%,年内实际使用内资增长20%以上,实际使用外资增长8%以上。强化产业链招商,围绕重点产业链上下游薄弱和缺失环节,引进一批头部企业和关键配套项目。强化宣传推介,组织开展“云招商”、驻济商会钢城行等活动,多维度宣传我区投资环境、招商项目和优势产业。
做优园区平台。强化钢城经济开发区高质量发展主阵地作用,明确目标定位,持续争先进位,打造辐射区域发展的增长极。完善园区主导产业布局规划,谋划推进精品钢、装配式建筑、跨境电商等延链补链项目,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完善园区内路、水、电、气、污水处理、5G等基础设施配套,加强专业园区、标准地、标准厂房等服务保障,提升承载能力。优化园区管理体制机制,激发发展活力。
(三)创新驱动引领,激发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
强化科技创新。实施科创企业培育工程,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5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10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40%。加强与中国钢研科技集团、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孵化落地一批高水平科创项目,新增省级重点实验室和新型研发机构各1家、市级重点实验室3家,增强科技策源能力。落实科研项目“揭榜挂帅”、科研经费包干等制度,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校地企联合攻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机构的企业占比达到35%,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比达到4.35%,技术合同成交额完成5亿元。
强化数字引领。加快产业数字化发展,支持制造业龙头企业“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引导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推动金雷科技产线管控数字化等4个项目争创市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组织华为、赛迪等高端服务运营机构,对30家重点骨干企业精准服务诊断、智能化改造提升。加快5G网络建设布局,推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技术向各行业融合渗透,提升信息技术、商务咨询等专业服务业发展水平。完善数字经济治理,释放数据要素潜力,提高数字应用能力,更好赋能经济发展、丰富人民生活。
强化人才支撑。以产业发展、企业需求为导向,聚焦“泰山产业领军人才”“海右系列”等重点人才工程,引进“高精尖缺”人才10人以上。探索人才飞地模式,柔性引进“周末工程师”等35人。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年内新增高技能人才400人,自主培养汶源产业领军人才和青年人才10人。加强企业家队伍培训,着力解决现有企业管理层年龄老化、人员断档、模式老旧等问题。深化青年友好型城市建设,出台人才回引政策,推动青年群体就业创业。设立钢城创投基金,规划建设人才公寓200套,丰富“人才绿卡”服务事项,以高效优质服务引人留人。
(四)提升内涵品质,彰显高质量发展城市魅力
推进城市更新。加快南城子坡、北城子坡、付家桥、桲椤等片区更新改造,启动北城子坡安置区、保障性租赁住房和片区路网建设,完善教育、医疗、养老、托幼等公共服务配套,打造区域城市更新样板。加快推进高铁新区建设,构建高铁片区路网框架,全力整治高铁沿线环境,完成汶源大街、东外环等路段的综合整治,打造省会经济圈“鲁中会客厅”新门户。全面完成符合国家改造政策的老旧小区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