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扩大招商引资。坚持内资与外资并重、安商与招商并重、外部引入与存量扩能并重、招大引强与中小企业并重,健全完善“1+11+17+N”一体化招商联动机制,加快构建全员招商、全域招商新格局。聚力招大引强,发挥商协会等专业招商力量,实施委托招商,重点盯引世界500强、中国500强、行业100强等企业项目,努力做大总部经济、楼宇经济。聚力产业链招商,精准绘制链式招商路线图,大力引进重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聚力政策激励,细化完善扶持政策,创新开展园区招商、资本招商、平台招商,力争新引进落户招商项目200个以上,引入市外投资增长15%以上。依托QFLP试点和山东国际出海产业园,积极开展外资金融试点和外币资金池业务,不断拓展外资渠道、优化外资结构,开辟对外贸易新空间,力争新增进出口实绩企业70家。
加快优化营商环境。全面优化政务环境,围绕“企业办事无忧、政府无事不扰”,深入开展“暖企、助企、兴企”行动,实施金融助企、科技助企、法治助企工程,变“企业找政策”为“政策找企业”,确保惠企政策集成直达、“免申即享”。全面优化法治环境,认真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严格规范行政行为,实施包容审慎监管,以法治之力为各类主体保驾护航。全面优化市场环境,突出公平开放,畅通市场准入,优化竞争生态,维护市场秩序,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全面优化人文环境,大力弘扬新时代企业家精神,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建立政府和企业家双向沟通常态机制,积极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着力激发和保护企业家市场信心。
(二)加快深化改革,全力推进创新市中建设。深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创新,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力,充分释放高质量发展新潜能。
着力实施科技创新。深入开展山东省技术转移先进区建设,发挥大学科技园、未来网络研究院、电力研究院、区块链研究院等平台作用,积极探索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新机制、新模式,新增省级以上研发机构2家,备案市级以上众创空间、科技孵化器2家。完善“科研平台+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链条孵化体系,健全科创型企业梯度培育联动机制,支持企业实施联合创新、产业链协同创新,力争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2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库在库企业400家以上。加快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建立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激励机制,深化企业与山大、济大等高校技术合作,力争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18%,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90亿元。
着力实施管理创新。积极申报省级经济开发区,推进中央活力区和省级经济开发区一体化开发建设、管理运营。稳步推进园区管理机制创新,优化园区功能定位,统筹产业规划、招商引资、项目落地、运营管理,研究制定产业准入、定档分级、扶持激励等政策,不断提升园区承载力和贡献度。积极推进楼宇资源管理模式创新,以提高商务楼宇单位效益为导向,加快40余个低效楼宇“腾笼换业”,全面提高中海环宇城、鲁能国际中心等高品质楼宇入驻率、产出率,持续激活楼宇经济。稳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集体企业改制,盘活闲置资产,实现保值增值。深化金融管理服务体制改革,促进金融管理服务向银企对接、资本运营、招商引资等领域拓展。
着力实施人才创新。持续深化人才政策体系,突出“高精尖缺”导向,落实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和海右名家产业领军人才工程,着力培育引进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持续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大力实施人才引育提升工程,积极参与开展“才聚泉城名校行”等各类引才活动,评选推荐一批国家和省、市级重点人才工程项目以及高技能人才培养载体建设项目,持续拓展招才引智新路径、新渠道,新引育国家及省市级高层次人才10名以上,引进硕士、博士等青年人才1000名以上。
(三)加快城乡融合,全力推进宜居市中建设。统筹推进城市更新行动和乡村建设行动,着力构筑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融合发展新格局。
强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着力拓空间、强功能、增活力、优生态,推进城市更新、拓展发展空间、优化城区布局。全力加快中央活力区建设,全面完成二、三区征收拆迁,实施山东水泥厂更新,畅通党杨路全线,启动活力区南北二号路、东西三号路西延等路网工程和安置房项目,打造“一山、两河、三园”生态景观,推动中央活力区建设整体成势。稳步实施城中村和老旧片区更新,统筹推进7个片区18个项目的拆迁清零以及14个新片区26个项目的征收拆迁,有序开展12个项目约1466亩的土地出让,全力加快2700套安置房建设;对符合条件的城中村、老旧片区予以更新,对9个片区、107万平方米的老旧小区实施改造提升。积极推进历史文化街区城市更新,全面完成上新街片区更新项目,实现开街营业;稳步实施经四小纬二、中山公园、万紫巷等更新项目。加快推进低效园区、厂区更新,有序启动114个城区低效地块更新,实施腊山工业园等园区改造更新,实现土地资源集约高效利用。
强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积极推进城乡产业布局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和社会治理一体化。发挥“一河两峪”自然生态优势和城郊区位优势,以石崮寨、超意兴、圣都食品、薛记炒货等龙头企业为带动,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打造提升近郊休闲旅游、高端花卉苗木、预制菜与食品加工、生态康养等四大产业链条。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巩固提升五年行动,加快仁里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以及殷家林、杜家庙等6个区级示范村建设,推进垃圾分类和再生资源利用,做好农村道路、供水管网、生活污水、农村户厕等基础设施管护,全面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纵深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推行集体资产集中经营、委托管理,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村改居”集体保障用地市场化开发运营。稳妥推动进城落户农民“三权”依法自愿有偿转让退出和农村“三变”试点改革,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率达到30%左右,努力打造城乡融合“市中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