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必须坚持战略引领。完整、准确、全面理解和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和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以及省市重点战略,坚定不移以中央活力区战略引领城市布局优化、发展空间拓展;以中央商埠区战略引领老城有机更新、产城深度融合;以能源互联网产业集聚区战略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经济活力提升,着力构筑市中发展新格局。
我们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民之所望,政之所向。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决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倾听民意、集中民智、凝聚民心、依靠民力,努力解决一批长期没有解决的难事,办好一批群众急难愁盼的实事,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我们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问题是时代的声音。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和敏锐眼光,勤于发现问题、敢于正视问题、善于解决问题,用心用力攻难关、破瓶颈、解难题,着力化解发展空间不足、产业结构不优、发展后劲不强、城市活性不够等突出矛盾,努力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推进高质量发展。
我们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改革是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要以改革创新为引领,坚持闯字为先、干字当头,增强创新意识、激发创新动力、优化创新环境、拓展创新路径,以理念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推进技术创新、人才创新、模式创新和产业创新,在全社会营造形成干部敢为、基层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的良好氛围。
我们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要全面贯彻“六个统筹”,不断提高战略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做到整体谋划、系统推进、重点突破,努力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真正在应对风险挑战中掌握工作主动权、打好发展主动仗。
三、2023年重点工作安排
围绕上述目标和总体要求,按照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原则,着重抓好八个方面工作。
(一)加快高质量发展,全力推进活力市中建设。深化落实三大战略部署,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发展动能,努力激发市场活力,全面推动市中经济高质量发展。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坚持巩固提升传统产业、强力突破新兴产业、谋划布局未来产业,实化细化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深入实施“链长制”,推动五大主导产业集聚发展。巩固提升现代金融,持续做大银行、保险、证券等传统金融,依托省市级产业投资基金,积极发展培育园区产投基金,大力发展私募基金、融资租赁、商业保理等新金融、类金融业态,支持企业、金融机构、技术平台及社会力量设立天使、风投、创投基金,力争新引进培育新金融、类金融机构12家。积极拓展“政银企”对接合作,支持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探索建立“多元资本创新、多维金融供给”的融资体系。深化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力争新引进科创金融机构10家。转型升级都市工业,着力打造汽车制造、电力装备、通信设备、工程机械、医疗器械、增材打印、新型建材、服务型制造等重点产业链,实现都市工业链式集群发展。加快中央活力区产业导入,推动工业4.0产业基地、京东产业园、建材产业总部基地等优质项目尽快落地。全面拓展数字经济,坚持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算网一体化协同创新发展,加快实施数据中心、5G基站等数字新基建工程,引导通信骨干企业与山东未来集团等数字企业深化合作,积极拓展应用场景,推动中移铁通智慧产业园等项目尽快落地。依托未来网络研究院、区块链研究院等科创平台,优化提升山东数字经济产业园、山东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山东科创大厦、山东未来云谷等载体业态布局,大力实施名园、名企、名品、名人工程,推动数字经济集聚化、品牌化发展。全面开展“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大力实施数字智造工程,着力打造数字化工厂,推动现代农业、建筑业、图书出版、文化传媒、商务贸易等重点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布局元宇宙、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数字产业,培育发展未来网络、未来能源、未来生命健康等未来产业,努力开辟经济发展新赛道。集聚发展能源互联,深入实施能源互联网集聚区战略,加快“电、油、气、网”协同发展,推进国家管网集团山东总部、洁源国能PACK电池等项目落地达产。依托国网电力、国家管网、中石油、中化工等龙头企业,加快能源类区域总部、信息技术、装备制造、研发设计、双碳金融、储能配送、工程建设等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融合发展,着力培育“政产学研金服用”全链条、集聚化产业生态,力争集聚能源互联企业200家以上。充分激活高端服务,坚持把扩大消费放在优先位置,积极对接国家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扩大内需有机结合起来,巩固拓展通信技术与信息服务、科研与技术服务、文体娱乐等重点服务业发展优势。以商圈载体重塑、高端业态转换、多元产业融合为重点,加快老商埠商业金带振兴崛起,启动省体育中心、新世界小吃城等文体休闲街区更新,做强做活万达广场、领秀城贵和、中海环宇城、欧亚大观等优势商圈,积极引入知名首店、品牌店、旗舰店,促进瑞蚨祥、聚丰德等“老字号”创新发展,优化提升高品质消费有效供给。加快生活性服务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推动家政、医养、托育、护理等现代家居服务业转型发展。
加快壮大市场主体。立足保存量、提增量、扩总量、强质量,加大留企、育企、引企、强企力度,积极开展企业梯次培育计划,持续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新增市场主体1.5万家以上。大力引进培育技术引领型、市场主导型链主领军企业,着力培育壮大一批骨干企业、总部企业,新增区域性总部10家,认定市级总部2家以上。培植发展专精特新企业,新增瞪羚、独角兽、单项冠军企业20家以上。扎实推进上市后备资源培育“荷尖行动”,力争新增上市后备资源企业10家。持续加大“小升规”企业培育力度,净增“四上”企业90家以上。深化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十大专项行动,实施骨干民营企业攀登行动,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新培育营收过亿元企业5家以上、过10亿元企业1-2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