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坚持规划先行,提升城市品质能级
统筹城市生产生活生态布局,增强城市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和辐射力。
高标准优化规划建设。以“三区三线”最新划定成果为基础,以“一城双核四片区”功能定位为指引,高水平编制市镇两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将专项规划纳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一张图”,科学编制TOD综合开发、产业用地更新等专项规划。南沿江城际铁路建成通车,加快张靖皋长江大桥、通苏嘉甬铁路、苏州轨交10号线(苏虞张段)建设,深化苏通第二过江通道、苏张高速、轨交宜锡张线、硕放—张家港一级公路研究。着力构建城区快速路网体系,加快推进G346张家港绕城段改扩建工程及东二环、南二环建设,启动西二环—杨新公路快速化改造。
高品质实施城市更新。建立城市更新项目库,完成5个老旧小区综合改造、16个住宅小区雨污分流改造,探索推动城中村自主更新。建成“口袋公园”14个,改造背街小巷3条、农贸市场5家,新增停车位2500个。开工建设高新区水处理中心,新建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达标区14个,实现城区和集镇建成区全覆盖。建成苏州市美丽宜居镇3个,争创苏州市特色小城镇1个。提升垃圾分类质效,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超40%、资源化利用率超80%。优化完善房票、货币补偿等安置方式。提高刚性和改善性住房供给质量,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
(六)坚持因地制宜,打造乡村振兴样板
加快建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鱼米之乡,努力在农业农村现代化上走在前列。
促进农业提质增效。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2.03万亩,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5万亩以上。发展绿色循环农业,新增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3.5万亩、“菜篮子”工程绿色蔬菜保供基地1.18万亩,全市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80%。争创“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省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示范市”。
促进农村宜居宜业。加快村庄实用性规划编制,全面推动农房翻建,加强村庄传统肌理、风貌特征和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留住乡愁记忆。常态化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深化长江沿线特色田园乡村跨域示范区建设,新增省级特色田园乡村1个,苏州市特色康居示范区1个、特色康居乡村30个,其他一般类村庄全部建成特色宜居村庄。制定发布“文明乡风十二条”,推广应用乡村治理“积分制”“清单制”。巩固提升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县建设成果,打造“数字农业农村全景平台”。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持续优化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支持政策,组建镇级股份经济合作联社,力争村均可支配收入达1700万元。启动农民收入倍增计划,开展“品牌强农、营销富民”工程。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打造永兴村—张家港湾、肖家巷等乡村旅游阵地。深化供销综合改革,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职业农民培育,新增苏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家,累计培育示范家庭农场350家以上、示范合作社90家以上。
(七)坚持绿色发展,擦亮港城生态底色
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加快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做优做靓沿江生态。严格落实长江大保护,刚性执行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编制完成《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2021—2035)》,新增长江造林绿化850亩,巩固提升自然湿地保护率。持续抓好“十年禁渔”重点任务。加快“山岛之恋”文旅综合体等项目建设。深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省级试点,推动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共生共荣。
全面深化污染防治。高标准完成第二轮中央、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销号。持续深化挥发性有机物、扬尘等大气污染综合治理,PM2.5年均浓度完成上级下达目标任务。深入推进河(湖)长制,加快全市排水设施建设与运维管理一体化改革,全面消除劣Ⅴ类水体,国省考断面、通江骨干河道、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优Ⅲ比例继续保持100%。建设幸福河湖70条,生态河道覆盖率保持全省领先。深化“无废城市”建设,强化土壤污染隐患排查整治,提升固体废物安全处置和综合利用水平。
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推进低碳城市建设,发布碳达峰行动方案,深化重点领域、园区、企业碳达峰方案编制。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推动能耗“双控”逐步向碳排放“双控”转变。深化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清洁低碳转型,加快海进江LNG接收站等能源结构调整项目建设,持续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深化国家典型地区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建设,提升水资源循环利用水平。
(八)坚持民生优先,创造更高品质生活
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推动社会保障更加精准完善、公共服务更加优质均衡、群众生活更加幸福美好。
兜牢社会保障底线。高效实施19个民生实事、300个民生微实事项目。深化落实减负稳岗扩就业政策,城镇新增就业1.9万人,本市籍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8%以上,特困家庭毕业生就业率100%。新增住房公积金缴存职工2.5万人。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促进多层次医疗保障有序衔接。打响“颐养港城”品牌,加快养老服务综合体建设,建成综合养老服务中心3家。新增普惠性托育机构超10家,建成儿童友好社区10个。争创首批全国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县(市、区)。深化全国青年发展型县域试点建设。新建“残疾人之家”6个。完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擦亮“善助乐享”慈善救助品牌。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八连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