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坚持产业立市,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强化制造业主导地位,坚持优存量、扩增量两手抓,让产业层次更高、产业结构更轻、产业质态更优。
提档升级传统产业。加快推进沙钢硅钢、超薄带等项目建设,重点发展面向航空航天、能源装备等领域的优特钢,打造精品钢材世界级产业集群。聚焦有机硅、高性能涂料等领域,发挥陶氏、PPG等重点企业带动作用,推动高分子材料产业高端化、绿色化发展。深耕通用装备、专用装备、汽车关键零部件等领域,加快大族激光、采埃孚等项目建设,打造千亿级智能高端装备产业集群。以国泰智能制造产业基地、德积高端纺织产业园等项目为引领,推动纺织产业提升附加值,向设计研发、品牌营销两端延伸。
集聚发展新兴产业。主攻锂电、氢能、LNG、光伏等新能源重点领域,加快锂电池材料、氢能装备生产基地建设,推动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聚焦半导体材料等方向,放大“一所一中心”支撑效应,加快保税区半导体材料产业园、经开区纳米产业园建设,支持锴威特、凯思半导体等“隐形冠军”深耕细作,推动特色半导体产业加速跃升。做大做强劢迪医疗器械产业创新港,全力打造张家港医疗器械高新产业园、飞翔生物医药产业园等专业园区,放大差异化、特色化的竞争优势。加快新点软件中央研究院等项目建设,放大腾讯云(张家港)工业云基地示范带动作用,引导更多企业上云上平台。年内,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提升1个百分点。
全面发力现代服务业。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品质化多样化升级,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聚焦假日经济、夜间经济,持续开展促消费系列活动,丰富拓展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大力发展直播电商、会员制连锁超市、24小时便利店等新业态,推动现有各类商业网点提档升级,加快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规划建设文化产业园区。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推动生产性服务业、服务型制造向专业化高端化发展,发挥大宗商品“清算通”等平台对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磁吸转化效应,大力发展产业金融、现代物流、检验检测等业态,争取落地一批物贸结算中心。鼓励制造业龙头企业立足自身规模和技术优势,逐步向创新平台服务商、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变。
(三)坚持创新强市,激发发展动力活力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巩固提升国家创新型县(市)创建成果,全力打响“创新张家港”品牌。
优化完善载体布局。加快专业载体建设,新开工科创孵化载体超60万平方米。推进省氢能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推动中科纳米所、集成电路产业促进中心、保税区化工中试基地等创新平台与苏州实验室深化合作,打造苏州新材料产业基地。深化科技创新研修院暨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建设。深度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水平运营上海张江·张家港创新中心等科创飞地。探索载体平台公募REITs等资产证券化路径,强化对产业发展的支撑效应。
构筑一流创新生态。以企业创新积分为基座,探索实施“县域创新格次赋分法”。深化“厅市会商”“局市会商”工作成效,力争成为国家科技部全域创新“实验田”。围绕企业初创、成长、成熟等全生命周期发展,统筹设立普惠金融发展风险补偿资金池,建立健全覆盖知识产权质押及证券化、融资租赁、债权担保、小额贷款等方式的多元化金融供给体系。优化产业基金二期、新兴产业基金管理,加大人才一号母基金、“沙洲科创C计划”基金对本地科技人才企业的直投力度,提高合作基金返投落地成效。推动张创投在科技招商、股权投资、载体建设运营、科技金融服务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坚持科技招商、产业招商、人才招引同向发力,新增科技招商项目1800个、潜力类项目占比50%以上,上级人才计划80名,高技能人才7200名。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小升高”行动,新认定有效高企450家。引导优质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力争获评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和工业设计中心12个,省关键核心技术(装备)攻关产业化项目和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3个,新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5家。协同成立“苏州沿江产业创新带人才区域协同体”,加快推进“东渡人才港”等高品质人才社区建设。年内,研发支出占GDP比重达3.7%,新增产学研合作项目240项以上。
(四)坚持一体联动,拓展开放共赢空间
更高质量服务和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上海大都市圈、苏州市域一体化发展,更高水平释放内外联动、协同发展潜能。
提速跨域协同发展。抢抓上海大都市圈建设机遇,深化与上海临港等重点区域的对接合作,加快打造国际航运贸易、国际智能制造功能性节点。加快融入苏州主城发展,依托中科纳米所、苏州工业园区—张家港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等平台,深化特色半导体、生物医药等领域对接合作。当好跨江融合桥头堡、苏锡联动先行军,加强与南通、泰州、江阴等地的交通互联、产业互融,深入拓展北向发展腹地,全力推动江张协作示范区建设。
做好以港兴市文章。抢抓苏州港一体化改革机遇,推动与上海洋山港“联动接卸”模式尽快落地,扩大进口货物“船边直提”、出口货物“抵港直装”、诚信国际航行船舶“直进直靠”“直离直出”范围,不断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常态化做好福南水道12.5米进港航道维护,加快推进码头泊位改扩建及智能化改造升级,提速港航数字一体化步伐。深化综保区2.0建设,打造进出口汽车全产业链生态圈,鼓励发展大宗商品期货交割、保税加工等新模式,激发“以港兴市”新活力。
扩大对外开放合作。更大力度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巩固提升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快培育一批百亿级进口贸易和促进平台。深耕跨境电商B2B赛道,拓展B2C业务规模,大力发展外综服、海外仓等新模式,加快扩大服务贸易、数字贸易发展规模。更大力度促进外资稳存量、扩增量,支持外资企业开展增资和利润再投资,鼓励跨国公司在我市设立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支持重点企业通过境外并购、建立海外生产基地等方式“走出去”,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提升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