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打造营商环境“升级版”。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继续压减证照办理、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等时间,清理规范涉企收费,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持续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打造“当自己人、办自己事、泗事速办”品牌,深入推进“一网全程办、一门集成办、一窗异地办、一事一次办”改革,实现更多政务服务事项就近能办、同城通办、异地可办。深入开展营商环境对标沪苏浙专项行动,常态化开展企业家接待日活动,竭尽全力为企业解决问题,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三)全力以赴推进乡村振兴,在强农富民上持续用力,汇聚“三农”工作合力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为抓手,统筹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一是促进农业高质高效。扛稳扛牢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的重大责任,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350万亩以上,总产量35亿斤以上。新建、提升改造高标准农田7万亩,加快土地流转,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达120万亩以上,农业生产“大托管”服务面积达60万亩以上。建设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50万亩,小麦种植主导品种5个以内。坚持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0%以上,农机作业托管服务面积达40万亩以上。瞄准“2+5”产业发展定位,做好“土特产”文章,重点打造山芋、金丝绞瓜“2”条全产业链,推进草莓、果蔬、食用菌、稻虾共养、种苗组培与繁育“5”大产业发展,特色农业生产总面积达到26万亩,总产值增长7%以上。加快建设长三角绿色食品产业园、大路口山芋加工产业园,建成预制菜生产加工基地、食用菌科技示范园、智慧农业示范园,引进企业16家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150亿元。
二是促进农村宜居宜业。持续推进乡村建设行动,有序推进美丽乡村省级中心村建设,完善水电路网等农村基础设施。完成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一期,衔接推进二期工程。完成农村公路养护工程210公里。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1500亩,抓好4个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实施农村高素质农民培育行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农民工6500人以上。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改造农村户用厕所7500户,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稳定在85%以上。
三是促进农民富裕富足。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省市平均水平,农村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实施新型经营主体培育行动,培育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3家、农业产业化联合体2家,新增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各300家。村级“三变”改革实现全覆盖,村集体经营性收入50万元、100万元以上的村占比分别达35%、10%以上。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作用,广泛开展移风易俗活动,积极培育文明乡风、淳朴民风、良好家风。
(四)坚定不移突出业态培育,在扩大内需上持续用力,推动“三产”融合发展
着力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协同发展,加快构建优质高效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一是做强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开工建设智慧电商物流产业园,打造皖北、苏北重要的物流节点。健全完善城乡物流网,构建农产品进城、消费品入村双向流通渠道。大力发展电子商务,重点拓展农产品网上销售渠道,农产品网销额达5亿元。
二是做优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建设“15分钟便民生活圈”,推动老城区文庙商城、中城街等商业圈提档升级,促进北部新城环中央公园商业带、运河特色街区繁荣发展。支持批零住餐业发展,新增限上批零住餐企业20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60亿元以上。继续实施好10项暖民心行动,加快新建、改造养老服务配套设施和小区幼儿园,发展医养康养服务和普惠托育服务,促进家政服务业更高水平发展。
三是做精文化旅游业。做好石龙湖国家湿地公园保护及生态旅游开发,加快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蟠龙山文旅项目。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开发一批精品旅游线路,打造区域性生态旅游精品目的地,促进农旅深度融合。注重发掘泗县历史文化底蕴,唱好泗州戏,唱响拉魂腔。发挥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和镇文化站主阵地作用,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
(五)锲而不舍抓好集成改革,在激发活力上持续用力,积蓄跨越发展动能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不停步,在重点领域体制机制创新上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不断塑造发展新功能新优势。
一是深化改革增动力。全面实施零基预算改革,落实预算绩效管理。持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做强做优做大县属平台公司。扎实做好企业上市培育,力争新三板挂牌企业1家、省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企业20家。深入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盘活闲置宅基地1000亩以上,“小田变大田”总面积达到50万亩以上。加快推进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助力国防动员体制改革落地。统筹实施文化体制、社会事业、社会治理等领域改革。
二是创新发展添活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展高新技术企业三年倍增行动、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提升行动,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谋划设立战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新增高新技术企业7家、培育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70家。发挥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
三是扩大开放借外力。深化与杭州市滨江区结对合作帮扶,深入推进滨江泗县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建设,创建离岸孵化器、科创“飞地”等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高标准打造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示范区,积极承接长三角地区高端产业外溢。会同专业化基金管理机构、社会资本等在泗设立产业引导基金,助力创新创业、承接产业转移和产业转型升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