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南昌正处在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优势叠加的红利释放期、动能升级的转型关键期。我们要保持自信、发奋、齐心的姿态,积极抢抓机遇,主动应对挑战,不断创造英雄城更大荣光。
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十五届三次全会和市委十二届五次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紧紧围绕“一枢纽四中心”发展定位,深入实施强省会战略,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加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南昌。
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略高于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左右;实际利用外资保持平稳发展;海关出口值实现促稳提质;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5%左右、7.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
2023年,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千方百计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积极应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深入挖掘投资、消费潜能,统筹发展与安全,努力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落实用好政策。按照政策发力适当靠前的要求,落实落细中央各项政策。精心包装项目,用足用好中央预算内投资和地方专项债。坚持“应享尽享”“早享快享”“免申即享”,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加大纾困帮扶力度,降低企业用工、用能、物流等成本,提振市场信心,千方百计稳住、壮大市场主体,力争全年新增市场主体15万户以上,为南昌发展留足“青山”。
扩大有效投资。强化全产业链招商,着力引进建链强链的旗舰型项目、补链扩链的配套型项目和引领未来发展的战略型项目,力争引进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500个,其中“5020”项目12个以上。围绕“双千双万亿”目标,深入开展“项目为先,大干快上”攻坚行动,重点推进650个市重大重点项目,年度计划投资2250.29亿元,大力实施“一老一小”、医疗和公共卫生等重大项目,实现更多高质量项目落地见效,让项目支撑起南昌今天的快速增长,转化为南昌明天的强大实力!
激活消费市场。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扩大传统消费,引导汽车、家电、餐饮、商超百货企业让利促销;发展体验消费,以“滕王阁+万寿宫+绳金塔”核心商圈为依托,壮大假日经济、夜间经济;拓展服务消费,加快户外运动产业融合发展,推进体育消费试点;促进旅游消费,打造“四季”文旅节事活动,推出南昌“一日游”“两日游”精品文旅线路,培育和引进高端旅游酒店、等级旅游民宿;开发新型消费,培育发展电商产业园,壮大网红经济、直播电商、社群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时尚消费,推动南昌武商广场、江旅都市方舟等商业综合体项目正式营业,引进国内外品牌首发、首店等新业态,打造全国性消费中心城市。
防范化解风险。优化疫情防控措施,顺利渡过流行期,确保平稳转段和社会秩序稳定。加强金融、地方债务风险防控,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建立完善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继续抓好房地产项目涉稳风险化解工作,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市场化、法治化处置重点企业债务风险,加大非法集资案件查处力度。加强政府性系统资产规范管理,严格政府债务限额管理和预算管理。加大资金统筹力度,兜牢基层“三保”18底线。
(二)不遗余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以国家开发区、省级开发区以及县区产业功能区为主阵地,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
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围绕“4+4+X”产业体系19,深入实施产业链链长制,全力打造区域先进制造业集聚发展中心。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持续壮大移动智能终端、LED、VR产业规模,培育发展5G、新型显示、物联网等产业;大力发展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加速江铃及福特新品研发生产、江铃控股新车型生产线改造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加快推进中国(南昌)现代医疗器械产业科创城建设,构建“大中药”产业链,推动医疗器械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转型;大力发展航空产业,推动商飞(江西)大飞机制造提档升级,加快江西民机试飞基地等项目建设,做大做强南昌航空科创城。
发展壮大数字经济。全面实施《南昌市数字经济促进条例》,开辟新领域,制胜新赛道。规划建设未来科学城,加快推进4个省级数字经济集聚区建设,高标准启动红谷滩高端智能制造产业园建设,打造全省数字经济示范区。扎实推进全市100个数字经济重点项目,促进软件研发、硬件制造、内容制作和应用服务全产业链发展,大力发展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为先导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深入实施“机器换人”“设备换芯”“生产换线”工程,推动装备制造、现代针纺、绿色食品、生物医药等产业智能化升级。加快智慧商圈、智慧商店建设,推动智慧金融、智慧物流等新兴产业发展。
培育繁荣现代服务业。聚焦打造高品质服务业集聚发展中心,重点发展总部经济,积极引进大型央企、头部企业在昌设立子公司、结算中心。加快出台打造区域金融中心政策措施,以红谷滩金融商务区为依托,争创国家级金融改革试验区。深入推进企业上市“映山红”升级工程,助推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推进东南部物流园、西部物流园建设,争创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积极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支持海昏侯国遗址公园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结合城市“一江两岸”景观提升,加快建设集生态涵养、自然体验、休憩娱乐等多功能为一体的马咀山生态公园;加快推进梅岭索道规划建设,支持湾里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梅岭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支持李渡酒业申报世界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