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14所、中小学18所,增加学位3.2万余个。义务教育优质资源覆盖率达60%,完善“双减”配套措施,实施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管理。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升本列入教育部“十四五”高校设置规划。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北京天坛医院安徽医院项目开工建设。组建5个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和8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入选全国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新建健身步道43公里、全民健身场地设施400余个,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运动乐趣。省运会金牌数首次“破百”,居全省第三。
保障体系更加完备。医保惠民保障功能进一步彰显,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为群众节约费用3.6亿元。全市低保标准统一提高到794元/月,探索将非本市户籍的共同生活家庭成员纳入低保。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6700多套。改造老旧小区125个、棚户区3300多户。养老待遇领取资格认证完成率达99%。
(六)治理水平取得更大提升
上线智慧督查系统,政府工作闭环管理更加有力。建立常态化对标沪苏浙工作机制。智库平台上线参与决策论证,入库专家达700余名。办理人大议案建议154件、政协提案256件。开展信访积案化解“百日攻坚”专项行动,化解率达95%,全市进京赴省访量同比下降87%、41%,信访工作考评居全省前列。开展“人民调解为人民”专项行动,百姓评理说事点达880处。成功化解涉企、涉众、涉教、房地产等领域风险隐患,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南陵县入选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县。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一期建成使用。安全生产形势稳中向好,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下降16.3%、21.2%。认真做好退役军人服务管理工作。国防动员、外事侨台、民族宗教、妇女儿童、史志档案、科普、人防、残疾人、关心下一代等工作取得新成效。
各位代表!这些成绩的取得,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在于有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在于有市人大、市政协的大力支持和监督,在于有全市人民的团结奋斗。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离退休老干部,向驻芜企事业单位、驻芜解放军、武警官兵、公安民警和消防救援人员,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所有关心支持芜湖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我们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清醒地看到问题和不足,主要是:城市规模不大、层级不高,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集聚能力不强;产业聚焦不够,单位土地、能耗产出效益较低,供需压力较大,全要素生产率不高;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充分、业态不丰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多不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机制还未完全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导向还不明显;铁路客货运输能力与城市定位不相称;城市品质和公共服务与群众要求还有差距;环境污染事件还时有发生;部分干部担当精神不足,部门协同不够,抓工作缺少一插到底真落实的韧性。对此,我们将坚持问题导向,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努力把各项工作提高到新水平。
二
2023年重点工作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区域竞争日趋激烈,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向大城市集聚的趋势明显。面对严峻复杂的发展形势,芜湖要在百舸争流中脱颖而出,必须彻底打破守成、僵化、刻板的惯性思维桎梏,彻底摆脱三线城市自我定位的拘囿,彻底转变拼成本、拼政策、拼要素的传统发展模式,牢固树立符合新发展理念的思维方式、话语体系、行为习惯,发扬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按照十一届市委四次全会部署,围绕未来五年“聚焦高质量、冲刺八千亿、建成副中心”的总要求,进一步精准施策、聚焦发力,形成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打法、战法、步法,力争产业层级、融通层级、公共服务层级、人才层级、创新层级不断取得新突破,城市层级不断提升,努力让每一位市民在城市发展中得到事业增值、财富增值、智力增值、健康增值、情感增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打造持续增值型城市。
做好2023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认真落实“五个增强、五个走在前列”和“六个现代化芜湖”的目标要求,坚持发展目标对标全国前50强、发展模式对标长三角先发地区,不断提升“五个层级”,着力提高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集聚和辐射能力,加快打造省域副中心、建设人民城市。
主要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城乡收入比水平保持全省领先,单位GDP能耗降幅和碳排放降幅、主要污染物重点工程减排量完成省下达任务。
重点做好八个方面工作。
(一)
千方百计稳增长,努力实现高水平动态平衡发展。
紧跟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形势,进一步坚定放手发展、创新发展的信心决心,推进成本与效益、投入与产出的良性互动,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较快增长,成为全省经济增长第二极。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实施“服务赋能”专项行动,出台稳岗留工、企业“开门红”“全年红”等稳岗纾困政策,升级惠企政策网上超市,真正让企业感受到“雪中送炭”的温暖、“雨中打伞”的贴心。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实施民营龙头企业五年倍增计划,力争10家企业进入省民营企业营收100强。推深做实“1%工作法”,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下降0.5个百分点;进一步提升“获得电力”服务水平,节约企业接电费用。重塑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健全普惠性小微企业、科创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新增政银担100亿元,信用贷余额超61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