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安徽省)芜湖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12月31日)

  全面提速乡村振兴。坚持共同富裕方向,用工业化思维发展农业,实施农业全产业链、数字赋农行动,加快打造6个百亿级绿色食品全产业链。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智慧农业,开展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新建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60个,建设智慧“芜湖大米”示范基地28万亩。扩大“大托管”试点,推动300亩以上适度规模经营,实施“小田变大田”25万亩。探索建立企业+农户+农业科技人员“三位一体”的利益联结机制,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00家。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加大土地整治力度,新增耕地1万亩。坚决防止规模性返贫,推进党组织领办合作社,50万元以上强村占比达50%。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增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65个,建设“四好农村路”400公里。

  推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深化公共服务领域数字化应用,探索“多卡合一”“多码合一”。推进规模企业就业扩量、服务业就业提质,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60%的社区达到“三公里”充分就业标准。新建健身步道90公里、百姓健身房27个。实施全民参保攻坚行动,新增参保6万人。有序衔接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和基本医疗保险省级统筹。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失能半失能人员集中供养率超65%。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

  (五)

  构建良好发展生态,提升人才层级。

  坚持把聚人才增人口作为推动发展的最关键因素,推动全市人才扩量提质,强化人气集聚,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才中心。

  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导入机制。开展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试点。放大“紫云英计划”品牌效应,优化人才驿站功能,构建人才制度优势。努力引进培养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培养更多复合型专业化科技产业组织人才。新招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90个、领军人才195名、高端人才1950名、大学生6.5万名以上。

  开展产教融合协同育才计划。深化企业与在芜高校合作,推动优势学科与主导产业相结合,推行“集合订单班”模式,助力中小企业抱团定制人才。举办高质量冠名班和学徒制班,培养跨学科、实战型人才,打造创业培训、指导、融资、孵化、服务等全链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促进科创与产业融合发展,着力培养一批科技产业职业经理人。新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20个,新聘“产业教授”80名。

  加快打造“创业芜优”之城。推进全域孵化区建设,实施孵化载体三年倍增行动计划,建成市级以上创业孵化载体80家。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纵深发展,健全青年创业项目发现、追踪、落地联动机制。持续推进促进就业认知行动,打造高校学生认知芜湖、热爱芜湖、留在芜湖的完整引才链条。

  (六)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提升创新层级。

  紧扣“产业+科创”,把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作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设立科创投资基金,加大对重点产业链上初创企业的支持,激发龙头企业投资创新团队的动力,转被动孵化为主动孵化。健全“企业出题、能者解题、市场阅题”的科研管理机制,实施20个重大科技攻关项目、300个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其中70%以上的项目资金支持企业,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达85%。健全“初创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瞪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上市企业”的梯度培育体系,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行动、规模工业企业研发“双清零”行动,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各300家,培育10家科技领军企业。推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五年行动,力争培育省级及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0家。

  实施体系化创新能力提升行动。构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用融合创新体系,支持企业、高校院所共建体系化、任务型创新联合体。优化创新平台评价体系,把科技成果在企业转化应用作为最重要的标准。实施技术服务市场培育行动,争创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科技大市场,定期发布应用场景,将未来趋势变成现实场景,将现实场景变成具体项目,用具体项目催生创新企业。围绕十大新兴产业布局产业研究院和一批科技成果验证中心、中试基地,申报10个省重点实验室、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等,构建创新协同、产能共享、供应链互通的创新创业生态。

  加快十大创新园建设。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实施专业团队运营,加强配套生态建设,打造孵化新经济、科创产业的高能载体,成为青年人筑巢圆梦的事业平台。建成湾谷科技园、天门方舟产业转化中心一期等5个创新园,开工建设老船厂智慧港、凤鸣研创中心、南站科技园等。

  (七)

  精准供给资源要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综合运用规划、土地、金融、财政等政策工具,用最快的速度让最好的项目获得最优的资源要素,为当前发展做好保障,为今后发展做好衔接。

  强化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完成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构建“一湾四极”空间布局。统筹征地拆迁、收储、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出让四个计划,系统配置资源,推动城市成片集聚开发。推动“亩均论英雄”改革,将亩均效益评价范围拓展到占地5 亩以上的规模以下工业企业,落实用地、用能、创新要素与亩均效益挂钩政策,鼓励传统产业“零增地”技改。实施工业地价改革,推进全域治理,消化批而未供、闲置和工业低效土地1.6万亩。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凡注明为博县网原创作品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报告、公报、规划等总结类或文件类信息,本站展示并非全部都完整,为了您更加全面、更有实效的查询学习,建议您到相关地区政府官网浏览或下载完整版本;源于网络的作品,若对您造成了侵权,请联系本站,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文地址:/baogao/huadong/3995.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